撰文/王稚婷、採訪/王稚婷
「我們有一個長期的目標就是:渲染同溫層。」
本次藝術季的主軸由美感教育、三種議題和七種活動來交織。三個議題:學生權益、環境保護、在地人文;三種活動形式:工作坊、講座、展演和其他。
而對藝術季總召吳宗岱而言,藝術是能夠被善良地表達的。
「我一直在不停地在創作,將技法變成是日常生活的模式。」
藝術季總召宗岱自小接受學院派的藝術知識,因此能更準確地判斷好的圖像,進而昇華成藝術品。而現在他也正嘗試將生活中好的體驗,昇華為藝術。
起初,他打算從身邊的人組織為團隊,卻同時發現藝術學院同學參與度並不高,藝術季團隊成員主要由臺灣系、社會系和教育學院三大院系的同學組成。
大學理應是一個自主、自治的場域,但我們卻總訕笑著「花蓮國」或「東華國」,而這個「國」這個字的出現,正意味著上位者的權力象徵。東華的學生們,相較於西部的國立大學們,自治權確實很低。
曾擔任過系學會的系會長的宗岱,名目上雖是系學會主辦,卻都是遵從系上所的規定。以春、秋季美展為例,缺席就得面臨延畢的議題。但身為藝術學院的學生,他總認為應當更加反動地去看世界,但卻接受了教授們口述的「規矩」。
比起受限於學校的管轄,宗岱更重視團隊成員們要呈現的藝術。「東華不缺乏美,只是缺少發現。」藝術季團隊將議題可見化,便是希望藝術並非束之高閣,而是在你我身邊都能夠體會到的美。東華很美,卻是犧牲了學生權益、環境保護和在地關懷三項議題而換取的。
首先,藝術學院十年下來沒有屬於自己的建築;其次,東華的天然的資源皆是被移平後,再添上人工的植栽、造景,包含「詩經花園」的誕生;最後,這間學校與花蓮的連結感其實非常低,反觀其他大學,校內都會盡力社區化,身為大學場域的東華卻有門禁系統,與社區居民產生了隔閡。
東華學聲針對藝術季的首篇報導,意外遭更生日報抄襲,隨著事件曝光,因《更生》所使用報導照片是角落藝術季,而使宗岱受到系上教授責備。不過於此同時,東華藝術季意外快速地拉開知名度。
談及藝術季,同學容易聯想到藝術學院田名璋教授發起的「角落藝術節」,目前已經要邁入第7屆,其每年所倡議的理念為「將東華變成一個美術館」;而東華藝術季則有所不同,期待每年發生不同事情。
角落藝術節由田教授由自主理念,向下發配給團隊,讓同學在過程中策展、學習;東華藝術季策展人們則希望能由成員自主策展,發想各組企劃。現角落藝術節已逐步成為學校社團,而藝術季團隊目前仍是自主發起,並未要往成立社團的方向前進,這也的確是目前在校內的一陣風氣,有愈來愈多自主發起的團隊,包括《東華學聲》也是。
由於本身在校內具有高知名度,對宗岱而言,這是個雙面刃,「大家並不會直接聯想到這一個團隊的集結。」正在努力地反轉焦點的他,起步就面臨新冠肺炎的疫情,團隊需要費盡心思克服,例如將活動時間延長、降低接觸頻率等。
談到未來,宗岱也表達在傳承上的想法,「下屆總召不一定要是藝術系的,最好是一個認識,一個不認識藝術。」這屆有兩個策展人,除了宗岱一位理工學院大二的同學。若純粹以藝術的角度去思考,將忽略更多對藝術不認識的人的想像。
因此更需要一位其他領域的策展人,來對整個藝術季的規劃給予碰撞,才能帶來不凡的迴響。下一屆的策展人的抗壓性要夠高,而兩個人對藝術的價值一定要是「不同的衡量點」,不然也不過是讓參與者吃閉門羹罷了。另外,因為第一屆要建立口碑而受牽制,反之,他更加希望能將東華藝術季辦理地更創新而突破。
東華藝術季將於今(30)邁入尾聲,在此記者也以三點正向觀察與三點負向觀察做出省思,期望東華的學生們能夠更以鼓勵的角度,支持東華藝術季團隊一路上的努力,也幫助下一屆的團隊能夠更順利地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