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文化資產保存維護暨教育推廣論壇》談文資教育的基礎─文化教育

更新於 2024/03/16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raw-image



  感謝桃園文資科舉辦如此豐富精采的活動,本論壇共分兩天,分別為7/13及7/27,一場探討文化景觀(剛好猜中今年高考文化行政考題)、另一場探討文資教育,皆邀請第一線公私部門及專家學者進行經驗分享,筆者獲益良。惟筆者對於文資教育部分有不同看法,以下淺見分享之:


  目前任職於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系教授兼國家教育研究院院長、曾任本市文化資產審議委員的林崇熙老師分享「文化資產教育推動與趨勢」,從今年《文化資產保存法》(下稱《文資法》)正滿40年談起。林崇熙老師認為《文資法》於2016年修法新增第12條:「為實施文化資產保存教育,主管機關應協調各級教育主管機關督導各級學校於相關課程中為之。」然而,文資教育雖法定於《文資法》中,卻未對如何協調?如何督導?何謂相關課程?等進行探討,造成實際執行的困難。又因現行的《108課綱》早於2014年11月發布,故未能及時將文資教育加入課綱中,致無法將文資教育納入學分,僅能透過自主學習或學習歷程檔案的方式介入。


  筆者認為要想在課綱中騰出一些學分讓學生學習文資無疑是緣木求魚,試問哪門課要減少學分?又如何以不考試來引導教學?且第一線的教師是否具備文資專業?即對文資相關的哲學、場域、法規、行政流程、價值、歷史、活化再利用等與生活、生命之間的關係有一定的理解與認識。重點在讓文資的「思維」(哲學)融入各科,而非另立一門課。雖然清大環文系榮芳杰老師在分享「文化資產教育與全市的觀念與應用」中,認為校外的文資推廣教育已經很多了,希望將文資教育納入學校教育中。然而,文化是「原初」的,文資則是其「衍伸」的;沒有文化,就沒有文資,先是活的文化才有成為活的文資的可能。重點是文化教育,而非文資教育;或者說先有文化教育,才有文資教育的可能。那麼,文化在哪裡?文化不在教室,文資亦不在教室,不在死的文字理論之中,而在建築、歷史、政治、宗教、科學、藝術等活的場域之中、變化的行動之中。


  林崇熙老師認為,古蹟保存提供未來最需要的整全式教育,作為物理、化學、生物、數學、歷史、地理、氣候、水文等銜接經營、日常管理、再利用、財務、行銷、社區營造、社會設計、公司關係的「介面」。筆者認為,文資的確涉及多種專業,然而,作為一個全人教育,相較於文化教育所形塑出更根本的「德行」(Virtue),如:誠實、勇敢、正直、友善、羞恥、慷慨等,及尊重差異、否定、矛盾的價值。文資教育作為「介面」是否是不可或缺的?在認識文資前必須先認識文化,即何謂文化?文化是什麼(What)?文化在哪裡(Where)?文化如何可能?(How)等問題,如此才有延續、詮釋好文化,並創造更好文化與文資的可能。


  另林崇熙老師認為,「一個教育領域如果沒有文資,表示此教育議題領域沒有值得紀念的歷史、人物、藝術事蹟等文明成就,來做為人們的學習模範(role model)。」、「也可能是現有《文資法》分類無法涵蓋某教育議題領域的文明成就,因而需迴向檢討《文資法》分類。」


  筆者認為,「模範」是否是另一種教條?是否預設了有「好」的學習及「不好」的學習?學習作為一種行動、作為一種探索自我的必要過程,並無好壞之分,如:化學系學習如何製毒並不表示就會去製毒。學習更無模範、典範,如同每個成功經驗都不同,每個學習經驗亦不相同;樂於學習就是最好的學習。又為何沒有文資教育就代表沒有文明成就?若依此邏輯,《文資法》40年前公告前是否沒有文明成就?而文化價值並不僅限於《文資法》分類,《文資法》分類外並非就無價值,如:不義遺址;因為先有活的文資,才有「法定文資」的可能。若倒果為因的僅以「法定文資」看待文資,將喪失《文資法》的目的,即發揚多元文化的可能。


  最後,林崇熙老師認為,「文資教育來自需求,而不是供給。」筆者認為,是否沒有需求就不需要有供給?若量變可產生質變,是否修復越多文資、不斷詮釋、創造文資,讓文資越充斥於生活周遭甚至融入生命,人們自然會產生親近文資、使用文資、探究文資的需求。需求可以是被創造出來的,如:資本主義下商家主動提供各式各樣的產品。且供給本身就預設供給方的需求;即需求與供給是一種辯證關係,沒有需求就沒有供給的可能,反之亦然。


  綜上,文資教育是個應該被思考的課題,然而,卻並非要從學校教育(義務教育)著手,學校教育並非萬靈丹;學校教育沒有文資教育並非就無法培養有素養、有德行、能獨立思考並自我學習的公民。在高齡化,終身學習的環境下,文資教育更大的可能性是推廣、融入至可持續性的社會與家庭教育。因為即便離開校園,人們依然浸潤在文化之中,如:聯合國近年頒布的永續發展17項目標(SDGs),亦必須建立在文化之上。惟有不斷延續、詮釋好文化,才有創造更好文化與文資的可能。

2022/7/28

avatar-img
47會員
576內容數
「我以為别人尊重我,是因為我很優秀,後來才明白,别人尊重我,是因為别人很優秀。」——魯迅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辯證人生 的其他內容
  日前(5/24)文化部公告了修正《古蹟歷史建築紀念建築及聚落建築群修復或再利用採購辦法》第8條之1,即建造百分比法之比例,由原先參考《機關委託技術服務廠商評選及計費辦法》附件中建築物工程技術服務建造費用百分比上限參考表第五類,修正為獨立訂定「古蹟歷史建築紀念建築及聚落建築修復或再利用之勞
  文化資產是遊戲嗎?不是指文化資產可以作為一個IP出遊戲,如:桃園市政府文化局日前與壽山高中師生合作開發的桌遊「尖山寶藏Jian Shan Treasure-大園尖山遺址考古趣」。而是就在你我生活中真實的法定文化資產,如:古蹟、古物、考古遺址、傳統表演藝術等是遊戲嗎?那麼就必須先定義,何謂
  在理解《存有與時間》的相關概念之後,本文欲嘗試以海德格的存有論為進路,探討文化資產的新面向,即思考如何從一般對於文化資產通俗的理解,到以「此在」之「文化資產性」的存有可能性。   文化資產為何有價值?對於「此在」(人)以外的存在物,文化資產如同一般的存在物,無任何特別或意義之處,唯
  《存有與時間》1927於德國出版,作者為時年38歲的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 1889-1976)。本書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為對「此在」預備性的基本分析,第二部分為「此在」與「時間性」;《存有與時間》即「存有」關聯於「此在」、「時間」關聯於「時間性」。筆者欲從探討《存有
  「桃園車站遺址」為清領時期台灣巡撫劉銘傳籌建的第1代車站「桃仔園火車碼頭」(1891)之卵石軌跡,與日治時期西移(桃園車站座像朝北,東往台北、西往新竹)的第2代車站「桃仔園停車場」(1898),及因1908年縱貫線通知後,改為「唐博風」造型(用為阻擋因下雨屋頂留下的污水)的第3代車站「桃
  占地3.98公頃的「經國七海文化園區」,其「七海寓所」建於1950年,原為海軍的「四海招待所」。1949年經國先生來台,居於台北市長安東路18號一處向華南銀行租借的日式平房,因長安東路拓寬,於1969年遷至七海寓所。經國先生(1910-1988)及其夫人蔣方良女士(1916-2004
  日前(5/24)文化部公告了修正《古蹟歷史建築紀念建築及聚落建築群修復或再利用採購辦法》第8條之1,即建造百分比法之比例,由原先參考《機關委託技術服務廠商評選及計費辦法》附件中建築物工程技術服務建造費用百分比上限參考表第五類,修正為獨立訂定「古蹟歷史建築紀念建築及聚落建築修復或再利用之勞
  文化資產是遊戲嗎?不是指文化資產可以作為一個IP出遊戲,如:桃園市政府文化局日前與壽山高中師生合作開發的桌遊「尖山寶藏Jian Shan Treasure-大園尖山遺址考古趣」。而是就在你我生活中真實的法定文化資產,如:古蹟、古物、考古遺址、傳統表演藝術等是遊戲嗎?那麼就必須先定義,何謂
  在理解《存有與時間》的相關概念之後,本文欲嘗試以海德格的存有論為進路,探討文化資產的新面向,即思考如何從一般對於文化資產通俗的理解,到以「此在」之「文化資產性」的存有可能性。   文化資產為何有價值?對於「此在」(人)以外的存在物,文化資產如同一般的存在物,無任何特別或意義之處,唯
  《存有與時間》1927於德國出版,作者為時年38歲的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 1889-1976)。本書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為對「此在」預備性的基本分析,第二部分為「此在」與「時間性」;《存有與時間》即「存有」關聯於「此在」、「時間」關聯於「時間性」。筆者欲從探討《存有
  「桃園車站遺址」為清領時期台灣巡撫劉銘傳籌建的第1代車站「桃仔園火車碼頭」(1891)之卵石軌跡,與日治時期西移(桃園車站座像朝北,東往台北、西往新竹)的第2代車站「桃仔園停車場」(1898),及因1908年縱貫線通知後,改為「唐博風」造型(用為阻擋因下雨屋頂留下的污水)的第3代車站「桃
  占地3.98公頃的「經國七海文化園區」,其「七海寓所」建於1950年,原為海軍的「四海招待所」。1949年經國先生來台,居於台北市長安東路18號一處向華南銀行租借的日式平房,因長安東路拓寬,於1969年遷至七海寓所。經國先生(1910-1988)及其夫人蔣方良女士(1916-2004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最近台灣出版界掀起一股「職人書寫」的風潮,像是林立青的《做工的人》、袁非的《手槍女王》、大師兄的《你好,我是接體員》,都是根植於自身職人的經驗,所寫出的寫實之作。這樣的風潮,來自於台灣社會對於「深度看見台灣」的需求越來越高…
Thumbnail
影集《艾蜜莉在巴黎》(Emily in Paris)特別點出許多法國巴黎的刻板印象,時而覺得感同身受,時而讓人捧腹大笑! 這篇文章想從法國職場的角度出發,淺談劇中提到的職場文化與現實情況是否相同,讓我們一起一探究竟吧!
Thumbnail
「以牙還牙,加倍奉還!」,聽到這句話你絕對不陌生,沒錯,這就是多年前最強上班族《半澤直樹》裡面的經典台詞。如果你喜歡這部電視劇,那或許你也會喜歡今天我們所要討論的這部電影《七個會議》。
Thumbnail
你是否也知道阿茲特克文明的香事文化呢? 或許對大多數的亞洲人或臺灣人而言,這是相當陌生的。多數人或許甚至會直覺性的認為「香不是亞洲(尤其是中國、日本)才有的文化嗎?」⋯⋯
Thumbnail
《斷背山》、《分手去旅行》、《該隱與亞伯》……資深文學翻譯名家宋瑛堂首部著作 無私分享30餘年譯書生涯的苦樂與領悟,帶你一窺書籍翻譯的門道,以及那些不為讀者所知的眉角與糾結~ 舉凡機器翻譯如何影響翻譯、有聲書的聲音詮釋與譯者的關係、如何看待被讀者罵得滿頭包的譯文、大(或小)語種譯者的工作之道,乃至
Thumbnail
面對風起雲湧的當代文壇,阿城始終將“老老實實地面對人生,誠實地生活”作爲自己的人生體悟,不斷求儒問道,向傳統文化汲取營養。在《棋王》中,阿城便爲人生開出了向“道”的藥方,小說中,“一生”這個名字,由“一”而發,由“生”而止,正好契合了《道德經》中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看似一個平平無
Thumbnail
「內捲」和「躺平文化」近來在中國成為熱議詞彙。內捲化相對「演化」來說,是因資源稀缺或重複作業,造成社會停滯,從個人角度討論,即指過度勞動卻沒有獲得相對應報酬。
「每當我在世界各地一個個偉大的廢墟間看到文明殞滅的證據時,總是感到非常震撼。......每一種文明都有可能突然面臨滅亡,而這種滅亡是正常的,不滅亡才是偶然的。滅亡有多種等級。土地的失去、廟宇的毀壞,還不是最高等級的滅亡。最高等級的滅亡是記憶的消失,而記憶消失的最直接原因,是文字的滅亡。」上述文字出自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最近台灣出版界掀起一股「職人書寫」的風潮,像是林立青的《做工的人》、袁非的《手槍女王》、大師兄的《你好,我是接體員》,都是根植於自身職人的經驗,所寫出的寫實之作。這樣的風潮,來自於台灣社會對於「深度看見台灣」的需求越來越高…
Thumbnail
影集《艾蜜莉在巴黎》(Emily in Paris)特別點出許多法國巴黎的刻板印象,時而覺得感同身受,時而讓人捧腹大笑! 這篇文章想從法國職場的角度出發,淺談劇中提到的職場文化與現實情況是否相同,讓我們一起一探究竟吧!
Thumbnail
「以牙還牙,加倍奉還!」,聽到這句話你絕對不陌生,沒錯,這就是多年前最強上班族《半澤直樹》裡面的經典台詞。如果你喜歡這部電視劇,那或許你也會喜歡今天我們所要討論的這部電影《七個會議》。
Thumbnail
你是否也知道阿茲特克文明的香事文化呢? 或許對大多數的亞洲人或臺灣人而言,這是相當陌生的。多數人或許甚至會直覺性的認為「香不是亞洲(尤其是中國、日本)才有的文化嗎?」⋯⋯
Thumbnail
《斷背山》、《分手去旅行》、《該隱與亞伯》……資深文學翻譯名家宋瑛堂首部著作 無私分享30餘年譯書生涯的苦樂與領悟,帶你一窺書籍翻譯的門道,以及那些不為讀者所知的眉角與糾結~ 舉凡機器翻譯如何影響翻譯、有聲書的聲音詮釋與譯者的關係、如何看待被讀者罵得滿頭包的譯文、大(或小)語種譯者的工作之道,乃至
Thumbnail
面對風起雲湧的當代文壇,阿城始終將“老老實實地面對人生,誠實地生活”作爲自己的人生體悟,不斷求儒問道,向傳統文化汲取營養。在《棋王》中,阿城便爲人生開出了向“道”的藥方,小說中,“一生”這個名字,由“一”而發,由“生”而止,正好契合了《道德經》中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看似一個平平無
Thumbnail
「內捲」和「躺平文化」近來在中國成為熱議詞彙。內捲化相對「演化」來說,是因資源稀缺或重複作業,造成社會停滯,從個人角度討論,即指過度勞動卻沒有獲得相對應報酬。
「每當我在世界各地一個個偉大的廢墟間看到文明殞滅的證據時,總是感到非常震撼。......每一種文明都有可能突然面臨滅亡,而這種滅亡是正常的,不滅亡才是偶然的。滅亡有多種等級。土地的失去、廟宇的毀壞,還不是最高等級的滅亡。最高等級的滅亡是記憶的消失,而記憶消失的最直接原因,是文字的滅亡。」上述文字出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