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文化資產保存維護暨教育推廣論壇》談文資教育的基礎─文化教育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raw-image



  感謝桃園文資科舉辦如此豐富精采的活動,本論壇共分兩天,分別為7/13及7/27,一場探討文化景觀(剛好猜中今年高考文化行政考題)、另一場探討文資教育,皆邀請第一線公私部門及專家學者進行經驗分享,筆者獲益良。惟筆者對於文資教育部分有不同看法,以下淺見分享之:


  目前任職於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系教授兼國家教育研究院院長、曾任本市文化資產審議委員的林崇熙老師分享「文化資產教育推動與趨勢」,從今年《文化資產保存法》(下稱《文資法》)正滿40年談起。林崇熙老師認為《文資法》於2016年修法新增第12條:「為實施文化資產保存教育,主管機關應協調各級教育主管機關督導各級學校於相關課程中為之。」然而,文資教育雖法定於《文資法》中,卻未對如何協調?如何督導?何謂相關課程?等進行探討,造成實際執行的困難。又因現行的《108課綱》早於2014年11月發布,故未能及時將文資教育加入課綱中,致無法將文資教育納入學分,僅能透過自主學習或學習歷程檔案的方式介入。


  筆者認為要想在課綱中騰出一些學分讓學生學習文資無疑是緣木求魚,試問哪門課要減少學分?又如何以不考試來引導教學?且第一線的教師是否具備文資專業?即對文資相關的哲學、場域、法規、行政流程、價值、歷史、活化再利用等與生活、生命之間的關係有一定的理解與認識。重點在讓文資的「思維」(哲學)融入各科,而非另立一門課。雖然清大環文系榮芳杰老師在分享「文化資產教育與全市的觀念與應用」中,認為校外的文資推廣教育已經很多了,希望將文資教育納入學校教育中。然而,文化是「原初」的,文資則是其「衍伸」的;沒有文化,就沒有文資,先是活的文化才有成為活的文資的可能。重點是文化教育,而非文資教育;或者說先有文化教育,才有文資教育的可能。那麼,文化在哪裡?文化不在教室,文資亦不在教室,不在死的文字理論之中,而在建築、歷史、政治、宗教、科學、藝術等活的場域之中、變化的行動之中。


  林崇熙老師認為,古蹟保存提供未來最需要的整全式教育,作為物理、化學、生物、數學、歷史、地理、氣候、水文等銜接經營、日常管理、再利用、財務、行銷、社區營造、社會設計、公司關係的「介面」。筆者認為,文資的確涉及多種專業,然而,作為一個全人教育,相較於文化教育所形塑出更根本的「德行」(Virtue),如:誠實、勇敢、正直、友善、羞恥、慷慨等,及尊重差異、否定、矛盾的價值。文資教育作為「介面」是否是不可或缺的?在認識文資前必須先認識文化,即何謂文化?文化是什麼(What)?文化在哪裡(Where)?文化如何可能?(How)等問題,如此才有延續、詮釋好文化,並創造更好文化與文資的可能。


  另林崇熙老師認為,「一個教育領域如果沒有文資,表示此教育議題領域沒有值得紀念的歷史、人物、藝術事蹟等文明成就,來做為人們的學習模範(role model)。」、「也可能是現有《文資法》分類無法涵蓋某教育議題領域的文明成就,因而需迴向檢討《文資法》分類。」


  筆者認為,「模範」是否是另一種教條?是否預設了有「好」的學習及「不好」的學習?學習作為一種行動、作為一種探索自我的必要過程,並無好壞之分,如:化學系學習如何製毒並不表示就會去製毒。學習更無模範、典範,如同每個成功經驗都不同,每個學習經驗亦不相同;樂於學習就是最好的學習。又為何沒有文資教育就代表沒有文明成就?若依此邏輯,《文資法》40年前公告前是否沒有文明成就?而文化價值並不僅限於《文資法》分類,《文資法》分類外並非就無價值,如:不義遺址;因為先有活的文資,才有「法定文資」的可能。若倒果為因的僅以「法定文資」看待文資,將喪失《文資法》的目的,即發揚多元文化的可能。


  最後,林崇熙老師認為,「文資教育來自需求,而不是供給。」筆者認為,是否沒有需求就不需要有供給?若量變可產生質變,是否修復越多文資、不斷詮釋、創造文資,讓文資越充斥於生活周遭甚至融入生命,人們自然會產生親近文資、使用文資、探究文資的需求。需求可以是被創造出來的,如:資本主義下商家主動提供各式各樣的產品。且供給本身就預設供給方的需求;即需求與供給是一種辯證關係,沒有需求就沒有供給的可能,反之亦然。


  綜上,文資教育是個應該被思考的課題,然而,卻並非要從學校教育(義務教育)著手,學校教育並非萬靈丹;學校教育沒有文資教育並非就無法培養有素養、有德行、能獨立思考並自我學習的公民。在高齡化,終身學習的環境下,文資教育更大的可能性是推廣、融入至可持續性的社會與家庭教育。因為即便離開校園,人們依然浸潤在文化之中,如:聯合國近年頒布的永續發展17項目標(SDGs),亦必須建立在文化之上。惟有不斷延續、詮釋好文化,才有創造更好文化與文資的可能。

2022/7/28

avatar-img
49會員
577內容數
「我以為别人尊重我,是因為我很優秀,後來才明白,别人尊重我,是因為别人很優秀。」——魯迅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辯證人生 的其他內容
  日前(5/24)文化部公告了修正《古蹟歷史建築紀念建築及聚落建築群修復或再利用採購辦法》第8條之1,即建造百分比法之比例,由原先參考《機關委託技術服務廠商評選及計費辦法》附件中建築物工程技術服務建造費用百分比上限參考表第五類,修正為獨立訂定「古蹟歷史建築紀念建築及聚落建築修復或再利用之勞
  文化資產是遊戲嗎?不是指文化資產可以作為一個IP出遊戲,如:桃園市政府文化局日前與壽山高中師生合作開發的桌遊「尖山寶藏Jian Shan Treasure-大園尖山遺址考古趣」。而是就在你我生活中真實的法定文化資產,如:古蹟、古物、考古遺址、傳統表演藝術等是遊戲嗎?那麼就必須先定義,何謂
  在理解《存有與時間》的相關概念之後,本文欲嘗試以海德格的存有論為進路,探討文化資產的新面向,即思考如何從一般對於文化資產通俗的理解,到以「此在」之「文化資產性」的存有可能性。   文化資產為何有價值?對於「此在」(人)以外的存在物,文化資產如同一般的存在物,無任何特別或意義之處,唯
  《存有與時間》1927於德國出版,作者為時年38歲的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 1889-1976)。本書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為對「此在」預備性的基本分析,第二部分為「此在」與「時間性」;《存有與時間》即「存有」關聯於「此在」、「時間」關聯於「時間性」。筆者欲從探討《存有
  「桃園車站遺址」為清領時期台灣巡撫劉銘傳籌建的第1代車站「桃仔園火車碼頭」(1891)之卵石軌跡,與日治時期西移(桃園車站座像朝北,東往台北、西往新竹)的第2代車站「桃仔園停車場」(1898),及因1908年縱貫線通知後,改為「唐博風」造型(用為阻擋因下雨屋頂留下的污水)的第3代車站「桃
  占地3.98公頃的「經國七海文化園區」,其「七海寓所」建於1950年,原為海軍的「四海招待所」。1949年經國先生來台,居於台北市長安東路18號一處向華南銀行租借的日式平房,因長安東路拓寬,於1969年遷至七海寓所。經國先生(1910-1988)及其夫人蔣方良女士(1916-2004
  日前(5/24)文化部公告了修正《古蹟歷史建築紀念建築及聚落建築群修復或再利用採購辦法》第8條之1,即建造百分比法之比例,由原先參考《機關委託技術服務廠商評選及計費辦法》附件中建築物工程技術服務建造費用百分比上限參考表第五類,修正為獨立訂定「古蹟歷史建築紀念建築及聚落建築修復或再利用之勞
  文化資產是遊戲嗎?不是指文化資產可以作為一個IP出遊戲,如:桃園市政府文化局日前與壽山高中師生合作開發的桌遊「尖山寶藏Jian Shan Treasure-大園尖山遺址考古趣」。而是就在你我生活中真實的法定文化資產,如:古蹟、古物、考古遺址、傳統表演藝術等是遊戲嗎?那麼就必須先定義,何謂
  在理解《存有與時間》的相關概念之後,本文欲嘗試以海德格的存有論為進路,探討文化資產的新面向,即思考如何從一般對於文化資產通俗的理解,到以「此在」之「文化資產性」的存有可能性。   文化資產為何有價值?對於「此在」(人)以外的存在物,文化資產如同一般的存在物,無任何特別或意義之處,唯
  《存有與時間》1927於德國出版,作者為時年38歲的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 1889-1976)。本書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為對「此在」預備性的基本分析,第二部分為「此在」與「時間性」;《存有與時間》即「存有」關聯於「此在」、「時間」關聯於「時間性」。筆者欲從探討《存有
  「桃園車站遺址」為清領時期台灣巡撫劉銘傳籌建的第1代車站「桃仔園火車碼頭」(1891)之卵石軌跡,與日治時期西移(桃園車站座像朝北,東往台北、西往新竹)的第2代車站「桃仔園停車場」(1898),及因1908年縱貫線通知後,改為「唐博風」造型(用為阻擋因下雨屋頂留下的污水)的第3代車站「桃
  占地3.98公頃的「經國七海文化園區」,其「七海寓所」建於1950年,原為海軍的「四海招待所」。1949年經國先生來台,居於台北市長安東路18號一處向華南銀行租借的日式平房,因長安東路拓寬,於1969年遷至七海寓所。經國先生(1910-1988)及其夫人蔣方良女士(1916-2004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上週五,我去台北參加十周年的「雜學校」#國際教育創新博覽會,在這篇文將分享這趟看展的五個收穫。
Thumbnail
這些討論對於地方文化課程設計有何幫助?為什麼要有這些認知呢?原因在於,地方文化課程的設計,核心在於尋找文化、教育和社會的交會點,在任意兩個領域思維的交會處,便會產生創新設計的切入點,而三者重疊之處,便是課程設計的關鍵核心。
文化存則國存;文化亡則國亡   我們教出來的是那國的 在師院待了二十年,任職期間,因為擔任<教育實習>課程的關係,經常會帶學生到國小去參觀、見習、試教、實習,參觀過的班級算起來應該有六百班以上,坐在後面觀察老師們認真的教,學生用心的學,教的學的都是為國家的未來在打根基,喜悅之外又有著一份驕傲和
Thumbnail
孩子們學習國文科到底是為了什麼? 而國文老師們又應該努力為孩子培養哪些能力?
Thumbnail
前陣子,在社群媒體上看到文化研究年會的訊息。 就在兩週前的週末,年會於臺北教育大學舉行。 翻看著議程及其中那些論文的題目和論壇的主題,想到曾經的自己。在大四那一年考上中央英文所和交大社文所,在選擇要去哪裡報到的時候,當時教音像文本與文化分析的老師跟我說,不如去看看兩個所的學生最後寫出的論文都是什
Thumbnail
用長遠的眼光來想像,我們眼前的孩子未來終將長成一個公民,那麼重要的就不再是眼前階段性的成績表現,而是成為一個公民所需要的能力……
Thumbnail
真正的「精讀」,應是教學者能帶孩子進行既深且廣的文本分析,從形式分析到內容理解,最終轉回應用端,讓孩子可以在生活中運用這些知識、技能。
Thumbnail
台灣啟航:跨領域的解讀與對話,我對歷史學程的一些想法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上週五,我去台北參加十周年的「雜學校」#國際教育創新博覽會,在這篇文將分享這趟看展的五個收穫。
Thumbnail
這些討論對於地方文化課程設計有何幫助?為什麼要有這些認知呢?原因在於,地方文化課程的設計,核心在於尋找文化、教育和社會的交會點,在任意兩個領域思維的交會處,便會產生創新設計的切入點,而三者重疊之處,便是課程設計的關鍵核心。
文化存則國存;文化亡則國亡   我們教出來的是那國的 在師院待了二十年,任職期間,因為擔任<教育實習>課程的關係,經常會帶學生到國小去參觀、見習、試教、實習,參觀過的班級算起來應該有六百班以上,坐在後面觀察老師們認真的教,學生用心的學,教的學的都是為國家的未來在打根基,喜悅之外又有著一份驕傲和
Thumbnail
孩子們學習國文科到底是為了什麼? 而國文老師們又應該努力為孩子培養哪些能力?
Thumbnail
前陣子,在社群媒體上看到文化研究年會的訊息。 就在兩週前的週末,年會於臺北教育大學舉行。 翻看著議程及其中那些論文的題目和論壇的主題,想到曾經的自己。在大四那一年考上中央英文所和交大社文所,在選擇要去哪裡報到的時候,當時教音像文本與文化分析的老師跟我說,不如去看看兩個所的學生最後寫出的論文都是什
Thumbnail
用長遠的眼光來想像,我們眼前的孩子未來終將長成一個公民,那麼重要的就不再是眼前階段性的成績表現,而是成為一個公民所需要的能力……
Thumbnail
真正的「精讀」,應是教學者能帶孩子進行既深且廣的文本分析,從形式分析到內容理解,最終轉回應用端,讓孩子可以在生活中運用這些知識、技能。
Thumbnail
台灣啟航:跨領域的解讀與對話,我對歷史學程的一些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