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調成替罪羊?柯文哲的支持者如何透過心理防禦來維護信仰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台灣柯文哲案件與支持者的矛盾心理


在台灣的政治環境中,柯文哲的案件引發廣泛討論。然而,這段時間有一個明顯的矛盾現象是:支持柯文哲的人往往不願意主動呼籲關鍵人物「橘子」回台,為柯文哲澄清真相,反而將矛頭指向檢調,聲稱「因為抓不到橘子,所以無法證明柯文哲有貪污」。這樣的反應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反映出了一種微妙且自相矛盾的心理狀態。


值得注意的是,支持柯文哲的人也知道,民眾黨的其他人之所以不呼籲橘子回台,是因為他們對內情心知肚明。同時,支持者長期被反柯文哲的人拿橘子來說話,因此他們也很清楚整個狀況。這樣的矛盾心態進一步強化了心理學對此現象的解釋。


一、選擇性認知失調(Cognitive Dissonance)


理論基礎: 根據美國社會心理學家萊昂·費斯廷格(Leon Festinger)於1957年提出的「認知失調理論」,當人們的信念、態度或行為之間存在矛盾時,會產生不適感,進而尋求調適。例如,如果某人堅信柯文哲是清白的,但又看到相關證據指出可能涉及不法行為,他們會產生心理衝突。


在本案

  • 如果支持者相信柯文哲清白,他們應該最希望「橘子」回來提供證詞以證明這點。然而,他們卻選擇避免討論這個可能性,甚至不願呼籲橘子返台。
  • 為了減少內心矛盾,他們轉而攻擊檢調,將問題的焦點從「柯文哲是否涉及貪污」轉移到「檢調無能」。
  • 這種心理機制讓支持者能夠繼續維持對柯文哲的信仰,避免面對可能違背自己認知的事實。


二、確證偏誤(Confirmation Bias)


理論基礎: 確證偏誤是指人們傾向於尋找、解釋或記憶那些支持自己既有觀點的資訊,而忽略或貶低相反的證據。這是一種普遍的認知偏誤,研究顯示人類在決策時普遍會受此影響(Nickerson, 1998)。


在本案

  • 支持者選擇性地強調檢調「抓不到橘子」,但忽略檢方已掌握的其他證據。
  • 他們拒絕考慮橘子的證詞可能對柯文哲不利,寧願相信這個人「神秘消失」是陰謀論,而非逃避法律制裁。
  • 這使他們能夠持續強化「柯文哲是被迫害的」這一信念,而不去面對潛在的事實。


三、沉沒成本謬誤(Sunk Cost Fallacy)


理論基礎: 沉沒成本謬誤指的是,人們因為已經投入了大量的時間、金錢或情感,而不願意接受現實、調整立場,即便這樣的堅持對自身並無益處(Arkes & Blumer, 1985)。


在本案

  • 許多支持者長期支持柯文哲,甚至曾為他投入大量心力、資源,或在社交圈中為他辯護。
  • 一旦柯文哲涉貪的指控變得可信,他們會面臨一個難題——如果接受事實,就等於承認自己過去的支持是錯誤的。
  • 為了避免這種心理痛苦,他們選擇繼續支持柯文哲,並且攻擊檢調來維持自己的立場。


四、群體認同與集體防禦(Group Identity & Defensive Mechanisms)


理論基礎: 社會認同理論(Social Identity Theory)指出,人們傾向於透過群體歸屬來建立自我認同(Tajfel & Turner, 1979)。當群體受到威脅時,成員會產生集體防禦心理,傾向於否認不利事實、攻擊外部敵人。


在本案

  • 柯文哲的支持者形成了一個明確的「政治同溫層」,對抗所謂的「藍綠惡鬥」或「國家機器迫害」。
  • 當檢調調查柯文哲時,他們會自動視之為政治迫害,而非依法調查。
  • 這種群體認同讓他們難以接受柯文哲可能貪污的可能性,因為這會動搖整個群體的信仰體系。


五、柯文哲親友與民眾黨的沉默:最了解內情的人為何不呼籲?

值得注意的是,在過去六個月內,柯文哲的親友與民眾黨各界並未公開呼籲橘子返台澄清真相。他們身為最了解柯文哲與橘子互動的人,理論上應該最希望這個關鍵證人能夠回國提供有利證詞,證明柯文哲的清白。然而,他們的沉默反而加深了外界對案件的不信任。


這種行為與心理機制的關聯

  • 若柯文哲確實清白,這些親友與黨內人士應當極力促請橘子回國,以釐清真相。
  • 但他們選擇迴避這個問題,可能代表他們心知肚明,橘子的證詞對柯文哲不利。
  • 這也與支持者的心理狀態一致——當內心已經有了答案,但不願意承認時,最簡單的方式就是轉移焦點,攻擊調查單位或政治對手。


結論:心理學揭示的潛意識矛盾


綜合以上心理學觀點,可以發現柯文哲支持者不願意呼籲橘子返台,反而攻擊檢調的行為,其實反映了深層的認知矛盾與心理防禦機制。他們或許內心已經意識到柯文哲的嫌疑並非毫無根據,但因為認知失調、確證偏誤、沉沒成本效應與群體認同等心理因素,他們選擇繼續維持既有信仰,而非理性地面對事實。


此外,柯文哲的親友與民眾黨成員的行為模式,也進一步驗證了這一點——即便他們是最了解內情的人,卻依然選擇沉默,而非積極請求關鍵證人回台澄清。這樣的現象,再次說明整個支持群體已經陷入同樣的心理模式,而這種模式正是人類心理學中常見的自我防衛機制。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愛瘋言瘋語的狼飄的沙龍
13會員
254內容數
這是一個無法論述對錯的過程,因為每一個人的立場都不一樣,而我反對專制,所以現階段我會比較偏向我們中華民國這邊。我是一個期待中國民主自由的人、也期待中東、非洲各國人民也能卓越成長起來。
2025/04/27
本文探討臺灣近期死亡聯署事件,說明其法律背景、政治爭議,以及個人資料被盜用後求償的可能性。文章指出,雖然法律賦予個人權益保障,但實際上要追究責任並獲得賠償卻困難重重,需要投入大量資源和時間,且未必成功。文章也點出臺灣政治文化中存在的潛規則,以及國民黨在此事件中的責任。
2025/04/27
本文探討臺灣近期死亡聯署事件,說明其法律背景、政治爭議,以及個人資料被盜用後求償的可能性。文章指出,雖然法律賦予個人權益保障,但實際上要追究責任並獲得賠償卻困難重重,需要投入大量資源和時間,且未必成功。文章也點出臺灣政治文化中存在的潛規則,以及國民黨在此事件中的責任。
2025/04/22
本文探討臺灣選舉制度如何保障人民權益,並與中國體制進行比較。選舉制度讓民選官員必須重視民意,才能爭取選票,進而提升社會福利與資源分配的效率。相較之下,中國的官員則較無此誘因,導致社會福利制度發展落後。文中並以臺灣地方派系為例,說明媒體監督的重要性,以及選舉制度在約束權力、保障人民權益方面的功能。
2025/04/22
本文探討臺灣選舉制度如何保障人民權益,並與中國體制進行比較。選舉制度讓民選官員必須重視民意,才能爭取選票,進而提升社會福利與資源分配的效率。相較之下,中國的官員則較無此誘因,導致社會福利制度發展落後。文中並以臺灣地方派系為例,說明媒體監督的重要性,以及選舉制度在約束權力、保障人民權益方面的功能。
2025/04/15
分析中美貿易戰的國際層面,點出美國的策略是透過關稅戰迫使其他國家堵住中國洗產地的管道,否則將根據貿易順逆差對該國課徵關稅,並探討此策略對臺灣及其他國家的影響。
2025/04/15
分析中美貿易戰的國際層面,點出美國的策略是透過關稅戰迫使其他國家堵住中國洗產地的管道,否則將根據貿易順逆差對該國課徵關稅,並探討此策略對臺灣及其他國家的影響。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