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非侵入式醫學美容療程的普及,像是電波拉提、音波拉提、雷射等能量型療程(Energy-Based Treatments, EBTs)成為許多人抗老化的首選。不過,在診間中我們常常聽到一個問題:
「醫師,我今年才30歲,如果現在就開始做電音波,以後會不會老得更快?」
又或者:
「這些療程不是都是讓皮膚受傷再修復嗎?那我是不是正在用光皮膚的修復力?」
這類問題的背後,其實與一個細胞生物學的重要概念有關:海夫利克極限(Hayflick Limit)。
海夫利克極限是由美國細胞學家 Leonard Hayflick 在 1960 年代提出的理論,他發現:
人體正常細胞在體外培養的情況下,最多只能分裂約 50 次左右。
這種有限的分裂潛能,與端粒(Telomere)的縮短密切相關。每當細胞分裂一次,端粒就會變短,當端粒縮短到無法保護染色體時,細胞便進入衰老期,不再分裂。
因此,有人提出一個推論:「既然細胞的修復次數是有限的,那醫學美容不斷讓皮膚受損再修復,不就會提早用光這些次數嗎?」
這個邏輯聽起來很合理,但,它並不完全正確。
目前為止,並沒有臨床研究證實:
「正常頻率與能量範圍內的電音波、雷射等療程,會導致纖維母細胞提早衰老,或讓皮膚用光再生潛能。」
相反地,許多研究指出:
換句話說,能量型療程就像是適度的「健身訓練」:只要強度與頻率拿捏得宜,反而能激發細胞潛能、強化修復能力,而不是消耗它。
不是。皮膚確實有其生理極限,尤其在老化、紫外線傷害、慢性發炎等條件下,修復能力會下降。細胞分裂潛能也會隨年齡慢慢降低。
但值得強調的是:
人體的修復系統並非單靠一批細胞反覆分裂完成,而是由許多不同階段、不同來源的細胞輪流接棒。
再加上人體內存在幹細胞、端粒酶等機制,可以延長細胞壽命與維持組織更新。因此,一般人的皮膚在正常狀況下,有足夠的潛能應付適度的療程刺激,甚至隨療程產生更健康的重建反應。
真正需要小心的,是:
海夫利克極限提醒我們:人體的細胞不是無限再生的。但這並不代表每一次療程都是「在消耗青春」——恰當的治療設計與修復間隔,可以讓療程成為延緩老化的幫手,而不是老化的加速器。
選擇治療之前,與其問「會不會越做越老」,不如問:「我的皮膚目前的狀態,適合什麼樣的強度與頻率?」
讓治療跟得上修復的節奏,才是長久美麗的關鍵。
📜 智慧財產權聲明
本文章內容為王佑鑫醫師提供的專業資訊,版權所有,未經授權請勿擅自轉載、引用或改寫。本內容僅供參考,不可取代醫療專業建議,如有皮膚相關問題,請諮詢專業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