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出社會沒多久,心裡都會想:「到底要存多久,我才能有 1000 萬?」
這個數字聽起來很遙遠,但如果我們把它拆成具體的金額和時間,會發現其中其實有規律,也有解法。

正面硬存的方式,每個月能存下 1 萬元,一年就是 12 萬。
聽起來已經蠻努力了,畢竟扣掉房租、吃飯、生活費、交際,還能每月留下 1 萬,真的不容易。但就算這麼努力,一年 12 萬,要存到 1000 萬還是需要 1000 ÷ 12 = 83.33 年。
也就是說,從 22 歲開始存,到 105 歲才會看到八位數進帳戶。
這聽起來幾乎是個笑話。因為還沒存滿,可能人就先退休,甚至離開世界了。單靠存錢,顯然不現實。
那如果不是死守儲蓄,而是讓錢「自己長大」呢?
假設我們找到一個穩定的投資標的,長期年報酬率有 9.66%(這其實就是美國 S&P 500 指數過去 50 年的年均報酬),情況立刻改觀。
每個月還是只投入 1 萬,持續 23 年,時間一到,帳戶裡的數字就會自動跳到 1000 萬元左右。從 22 歲開始,到 45 歲左右,你就有了八位數的資產。這不是靠奇蹟,是靠複利。
複利的威力就在這裡——不是你一個人存錢,是你存下來的錢,也在幫你存錢。而且每年長大的幅度越來越快,就像一顆小雪球,開始滾沒什麼,但過了十幾年之後,會變成一整顆大雪怪。
當然,我們還可以再加一點力氣。很多人工作幾年後,收入增加,也許能把每月儲蓄拉高到 2 萬元,一年就是 24 萬。如果這時候搭配一樣的報酬率 9.66%,那麼你存到 1000 萬只需要 大約 17 年。也就是說,如果從 25 歲開始穩定投資、月存 2 萬,到 42 歲左右,就能實現資產八位數。
這樣的生活,會是什麼樣子?你可以選擇繼續上班,但已經不再是「非上不可」;你可以安排更長的旅行、更換想住的城市,甚至選擇做一些收入不多但有意義的事。這些選項的共同點是:你有了選擇權。這就是財務自由最實在的樣子。
所以,從現在開始記得一件事:你不一定要賺大錢才能有大錢。你只需要時間、紀律,還有一個能讓錢持續長大的地方。
只要你開始得夠早,並願意穩定投入,1000 萬並不是那麼遙不可及的事。
參考/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