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早很早以前就開始記帳,還記得二十幾年前,依據記帳的結果,估計每個月應該可以只花三萬元,當然設想只要業外收入超過三萬元,就可以財富自由、順利退休。
所以,當時很著重於減少支出,總是想要挑戰自己,類似「一百元過一天」的挑戰,但省錢的策略總是宣告失敗,人生總有太多的不確定性,但最重要的關鍵還是在於人性。
直到現在,每月支出早就超過三萬元好幾倍。《以為每月3萬就能過活,前校長退休1年後訝異「竟比上班更花錢」:錯估自己愛花錢的潛力》
所以我奉行的不是市場上倡議的以下這兩種公式:
收入-支出=儲蓄---(A)
收入-儲蓄=支出---(B)
自己的心理素質沒有強大到輕鬆控制野獸大腦,且抑制人性耗費大量心力,所以(A)很難適用於我;即便已經生活有點極簡主義,但有些自我投資還是要花很多錢,譬如說買一台好一點的筆電少說也要三萬元,再加上開車每個月就大約兩萬元了,很難降低支出、提高儲蓄。
(B)這個方案也有個盲區,就是儲蓄的範圍是限縮在收入的框架內,也就是說月收入五萬元,不可能設定每個月儲蓄八萬元,因為儲蓄<收入。
我覺得適合自己的公式應該是底下這一個...
收入=支出+儲蓄---(C)
(A)公式中,支出省下來的金額是有限的
(B)公式中,儲蓄的範圍也不會大於收入
我當時決定不要把太多心力在抑制消費,極簡主義下,該花則花,因此決定採行(C)方案。
其次,設定一個投資目標,大概就可以抓出一個每個月的儲蓄目標。譬如說要在十年後達到900萬元目標,假設投資報酬率為6%,每個月需要儲蓄約54,918元。(我請AI幫忙計算)
每個月如果支出80,000元,每月收入90,000元,差額大約將近45,000元。
因此,我就要動腦筋想辦法,如何賺到這45,000元。
譬如說:
(C)方案不同的地方,在於把思考的精力放在如何創造收入,而降低控制自我的精力放在效果有限的減少支出。
只要這些思考出來的業外收入>支出,我就敢勇敢辭去主業工作,成為身心靈自由的工作者;如下圖,我的年度支出雖然逐年增加,但是業外收入也是逐年增加,並於2019年後呈現穩定超越支出的狀況。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即使你的高度只有一丁點,也是巨人
支出可能會持續增加,為了完成(C)方案,收入來源多樣化不可以懈怠。
我會讓自己的收入多元化,譬如說寫書、線上出版、教書、演講、顧問收益、課程收益、投資收益等,譬如說最近的趨勢是AI,現在如同是2000年的網路科技,可以發展一段很漫長的路;生成式AI是一個重要的拐點,因此我最近積極研究生成式AI導入的議題,順著趨勢走就會比較輕鬆。
過去非資訊人員、非大型企業,要研究AI可是難上加難,花費許多精力與時間才能建立一個「小矮人」;然而,生成式AI不一樣,直接送你一個「巨人」,你只要花點巧思,就可以站立在巨人的肩膀上,即使是一丁點,也是「巨人」。
未來一定還有很多可以創造收入的議題,我們都要抓好機會,不要等機會流走了,才抱怨上天沒有給你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