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ke Inc.(NYSE: NKE),全球最具代表性的運動品牌之一,目前正處於十多年來未見的低估值水準。截至2025年4月初,Nike股價跌至55.58美元,年初以來已下跌約14%,創下自2017年以來的新低。市場對這檔股票的評價分歧,有人認為這是難得的進場機會,也有人警告這可能是基本面惡化的徵兆。本文將透過十個關鍵問題,深入剖析Nike目前的價值定位與潛在風險,協助專業投資人做出審慎判斷。
首先,從估值角度切入,Nike目前的本益比為18.47倍,遠低於其過去五年平均32.7倍的水準。與同業相比,Adidas的本益比為22.5倍,Under Armour則為25.3倍,顯示Nike目前相對被低估。這種折價反映市場對其成長前景的疑慮,但也可能預示著估值回升的潛力,特別是若營運表現能夠穩定下來,對長線價值投資者而言是一個值得關注的進場點。其次,地緣政治與貿易政策對Nike構成實質壓力。美國近期對來自越南的進口商品課徵32%至49%的高額關稅,而Nike大約50%的鞋款與28%的服飾來自該國,導致製造成本大幅上升。在此背景下,Nike若調漲售價恐削弱消費者需求,若選擇自行吸收成本,則會進一步壓縮利潤率。這些挑戰在股價上已有反映,投資人需審慎評估其營運靈活度與成本管理能力。從市場情緒觀察,華爾街對Nike仍持審慎樂觀態度。根據32位分析師的綜合評估,目前Nike的評級為「適度買入(Moderate Buy)」,其中18位建議「買進」,14位建議「持有」。12個月平均目標價為87.38美元,代表相對目前股價有近57%的潛在上行空間。這樣的評價落差顯示市場對Nike的復甦仍抱持期待,但也認知到短期內仍充滿不確定性。
然而,Nike的財務數據並不樂觀。在2025財年前三季,Nike營收較去年同期下滑9%,淨利潤減少28%,僅達30億美元。尤其中國市場銷售年減17%,反映該區域消費信心疲弱,連帶拖累整體業績表現。這些數據證明Nike正面臨營收壓力,並凸顯其市場重整策略的急迫性。
為應對當前挑戰,Nike於2024年10月由前高層Elliott Hill重返擔任執行長,啟動「Win Now」策略,著重短期改革與去化庫存。此策略包含透過折扣促銷清除滯銷商品、重建批發通路合作關係,以及調整產品開發時程。雖然降價會影響毛利率,但有助於重整供應鏈並恢復渠道信任,為中長期成長鋪路。
從品牌角度來看,Nike在全球運動產業中仍具有無可取代的地位,年營收接近500億美元,業務遍及近200個國家。透過簽約頂尖運動員與體育聯盟,Nike持續強化品牌影響力,這種無形資產是其長期競爭優勢的關鍵之一,也有助於強化其復甦的基本盤。
儘管如此,投資Nike仍面臨多重風險。除了關稅與中國市場下滑外,Nike還需面對Adidas、Puma、Lululemon等品牌在全球的激烈競爭。此外,短期為了清庫存而採取的折價策略,可能進一步削弱獲利能力。在缺乏明確的復甦時間表下,投資人需仔細評估是否為合理的布局時機,避免陷入價值陷阱。
從股東報酬角度觀察,Nike目前股息殖利率約1.2%,雖不算高,但其連年穩定配息與低於35%的配息比,展現出穩健的財務結構與回饋股東的承諾。對追求穩定現金流的長期投資者而言,Nike在資本報酬與股息增長上仍具有吸引力。
在總體經濟環境方面,隨著全球經濟放緩、通膨與利率持續處高檔,Nike的營運模式對消費力轉變極為敏感。近期營收下滑即為明證,未來須靠更有效的成本控制與精準行銷以穩定基本面。
最後,Nike的未來成長動能將來自數位轉型與產品創新。公司正強化線上銷售通路、發展零售媒體平台並推動產品設計革新,這些舉措旨在提升消費者互動與品牌黏著度,為未來營收創造新動能。
總結而言,Nike當前的低估值確實提供進場機會,但也反映出短期基本面的嚴峻挑戰。對專業投資者而言,Nike的吸引力在於其品牌長期護城河與策略執行能力是否足以支撐反彈。在風險已被部分反映的情況下,若能適時落實改革與重拾營收動能,Nike將可能重回成長軌道,成為2025年逆勢布局的重要選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