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月讀到一句話「No one is coming」,很有感觸,兩個方面:第一是為自己的生活負責,真正陪伴自己的只有自己;第二是不要背負他人課題,妄想拯救他人。

某日日落
沒人會來
大家總認為我獨立堅強,常常獨來獨往。可我知道自己也有依賴,小時候是父母,後來是伴侶。我需要被看見、被托住,這種需求很隱密,只有非常親近的人才會發現。過去很多人覺得我又酷又瀟灑,其實真正的我常常瞻前顧後,總認為是別人給了我力量。
去年在中環唐樓小單間住過兩個月,每天吃同一家茶餐廳,工作後就把自己關起來。有一次刷劇刷了通宵,原本預約的慈山寺也沒去成。聽著五點窗外鳥鳴,好像被抽空了似的,精神恍惚,不得不面對逃避、隱匿多年的課題。我突然覺得自己應該走出去。
現在回想,那個「沒人會來」的時刻很具象:親人未必理解,伴侶會離開,朋友亦非時刻在。只有自己能下決心讓自己走出低谷。而後我見了很多人,安排了各種活動,反覆驗證自己的信念是否強大,是否為自己的情緒、選擇、生活負責。
現在心態總是很平靜,不等待亦無期望。想要的自己爭取,想做的自己計畫,接受獨行的狀態,接受沒人會來。
不要背負他人命運
我似乎很容易得到別人信任,不管大人小孩,才見幾次就會願意談心。不知是天象能量多變還是季節性抑鬱,三、四月有好幾個人和我傾訴了:互相支持的稀飯、跌宕起伏的阿晞、才見兩次的新學生、每週一通電話的學姐,甚至還有兩年前的算卦客人。
換作以前,我總是很熱切地回應,絞盡腦汁希望能幫她們舒緩情緒亦或解決問題,偶爾甚至為了無法幫忙而難過以至愧疚,似乎辜負了他人信任。有段時間想過進修社工或輔導,與此亦不無關係。後來我想通了,轉折點之一是出櫃。那時我與家人各說各話、各自痛哭,好友推薦《被討厭的勇氣》,通宵讀完,第一次對「課題分離」有了認識。陪伴已難得,不要干涉別人的課題。
前日和學姐聊天,眼見她數月來轉變甚鉅,語氣日漸輕快自然,我打心底為她高興。她愛總結——我又說了什麼什麼給她啟發。其實我覺得自己什麼都沒做,是她自己走到現在,完成蛻變的。由始自終都是她在自救,其他朋友的出現只是響應了她的信念,她選擇讓我們出現幫她、陪她,而真正關鍵的每一次選擇都是她自己完成、承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