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末邀了阿晞來吃飯,自從見過她下廚後,我總有些躍躍欲試。三月底回了趟家鄉,帶了堆野生菌回來,食材難得,想試試小雞蘑菇和青椒牛肝菌。前者是春節在阿姨家吃的,念念不忘,在網上搜了大致教程;後者則是爸爸生日宴在飯店吃的,完全憑感覺配料。都是第一次做,多少有點信心不足,但我喜歡嘗試新事物。
小雞蘑菇是東北菜,我按家鄉風味做的。爆香料、炒雞,放泡菇的水淹過雞肉,大火燒開,調味、轉小火、加冬菇,燜煮20分鐘。出鍋前試味,阿晞建議再加點耗油和生抽,果然更香。不過仍有些凍雞味,她說香料爆香不夠,而且時間有限,雞肉得再炒久些。還好對我來說,香菇本就是主角。
牛肝菌清爽可口,倒意外得了阿晞歡心,可我並不十分滿意。鮮嫩不足,大概飯店加了高湯,或是用了新鮮菌子。

左:雞燉蘑菇;右:青椒牛肝菌
很久沒和朋友切磋廚藝了。以前做飯也多,但真正一起討論怎麼做卻是很少的,這樣的聊天令人平靜。餐桌上談論起美好生活,阿晞說總歸我需要三種:日常的、藝術的、冒險的,我竟有些認同。我倆相識不算久,她這樣的觀察令我有些意外。
所謂日常,大概就是工作、宅家、運動、約會和這樣下廚的日子。我並非完全流浪之人,也需要一點安穩,可安穩過頭便生無趣。藝術改為創造似乎更貼切。至於冒險,指的是包括旅行在內的各種新體驗吧。既要又要還要,有什麼關係呢?
第一季過去了,生活各方面都有些不大不小的變化,但我似乎太平靜了,沒焦慮過,也沒什麼煩惱。去年阿莫說,檢測自己是否果真過關或做到,最快的辦法就是再實踐一次。現在我肯定,自己並不是說說而已。第二季工作和出遊已定大半,前兩種生活過久了,是時候外出走走(我又要去高雄了😂
話說阿晞上次下廚做了傣味fusion,從來不吃大蔥的我竟也吃得津津有味,事後又自己做了一次。她也是個反差感很強的人,心細如髮,很開心自己出現在我的日常而非其他生活中——我原以為她是屬於冒險的。我把此事分享給Claudia(出現在冒險中),她也回應了自己需要的三種生活。
其實每個人都需要不同的生活吧,各有面向,沒有誰的會完全重疊。年歲漸長,我學會不要期待可以和一兩個人做所有的事,哪怕是最親密的人。以前就算明知對方興趣乏乏,也會希望對方陪伴,反之亦然。現在我倒寧願和真正有興趣的人去做某件事,萬一無人作陪,一個人也無妨。小到看電影、看演出,大到旅行、生活,在有交集時好好珍惜,在獨行時好好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