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川普總統今晨的談話,一夕間翻動了全球金融市場走勢。美國所有的貿易往來國家,除了中國以外,都獲得了90天的10%關稅緩衝期。經濟學者朱敬一先生在臉書貼文,形容這猶如老師把期中考延後90天,讓同學們先回家準備禮物,屆時再來搶座位。所以,關稅戰還沒結束,恐怕只是開始。
我們不妨預做沙盤推演,思考一下,匯率政策在這場關稅戰中的所能扮演的角色如何?
假如台灣刻意在外交談判中承諾讓台幣升值,以換取美國不提高關稅,這種以匯率換取讓步的做法本身其實存在著風險。首先,要避免落下「匯率操縱」的話柄。美國財政部對匯率操縱國有明確的認定標準,包括巨額對美順差、經常帳順差,以及單邊外匯市場干預。目前台灣已連續六次被列入美國的匯率監測名單,但尚未被正式貼上操縱國標籤。主要是因為雖然台美貿易順差和台灣經常帳盈餘都很大,但台灣央行沒有在近年進行大規模單邊外匯購買(至少未超過美方定義門檻)。
如果台灣此時反其道而行,透過減少干預讓台幣升值,其實更不構成美方認定的操縱行為——因為美方主要擔心的是壓低本幣以獲取貿易優勢的操作,而升值反而是朝平衡貿易的方向走。從這點看,台幣升值不太可能引來美國官方的「匯率操縱國」指控,反而可能讓台灣更容易從監測名單除名。
然而,把匯率當作談判籌碼畢竟是一種非常規手段,可能引起其他競爭對手的關注。若台美達成某種默契,實質效果是台灣提高對美出口產品價格,直接受益的其實是台灣的競爭對手。目前日本、南韓、中國等亞洲出口國的貨幣近年相對美元多有貶值,競爭力水漲船高。日圓從2020年的約107貶至2024年的約151兌1美元,貶值超過四成;韓元從約1180貶到1364,貶值約16%;人民幣也從6.90貶至7.19,貶值約4%;相比之下新台幣僅從29.46貶至32.12,幅度約9%。
換言之,台幣過去五年相對走強,在亞洲主要出口國中屬於較為抗貶的貨幣。這已導致台灣廠商在國際報價上相對吃虧:2024年底的報導指出,美元走強掀起亞洲貨幣競貶潮,但新台幣貶值幅度落後,導致台灣產品價格難與日韓中抗衡,鋼鐵等業者為搶訂單壓力倍增。如果台灣進一步推升匯率(讓台幣更強),等同讓出更多市場佔有率給競爭對手。
從國際政治看,台灣此舉或許能換取美方一時善意,但長遠看,美國關稅政策走向還牽涉內部政治和對中國戰略,不會只針對台灣。更何況,其他國家未必跟進升值,各自追求本國利益。台灣單方面升值可能成為出口競賽中的劣勢方。特別是南韓與台灣在電子、汽車零部件領域競爭激烈,韓元近年偏弱即為韓國出口提供優勢。如果台幣升值被視為談判籌碼,南韓、日本未受到類似要求,台灣反而自縛手腳,削弱自身與鄰國爭奪美國市場的能力。
總而言之,將升值作為外交籌碼要極為審慎。一方面,美國官方不太可能因此指責台灣操縱匯率,畢竟升值方向符合美方縮減逆差的期望;但另一方面,此舉等於台灣自行提高出口門檻,讓競爭對手坐收漁利。在國際貿易博弈中,匯率政策應服務於國家整體經濟利益,而不宜淪為純粹的政治交易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