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股鹽山怎麼那麼黑?

七股鹽山怎麼那麼黑?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很多遊客來到七股鹽山,都對鹽山灰撲撲的一面感到落差,有人提到小時候鹽山潔白鬆軟的狀態,也聽到有人以為是混凝土。

raw-image

事實上,鹽山如假包換仍是整堆鹽堆積而成,山上除了少數輔助攀爬的設施、機具堆鹽過程帶上的土石、增添趣味的大型裝置藝術外,九成九仍是鹽品堆積而成。

那麼,明明氯化納結晶為透明,剛從鹽田採集的鹽堆潔白如雪,怎麼鹽山變成這副景象。

鹽山變色的過程,主要可以從鹽本身的特性,以及環境影響兩方面來說明。

  1. 鹽具有吸濕與結晶重組的特性當環境相對濕度超過約75%時,鹽粒會從空氣中吸收水分發生潮解,在晶粒表面形成一層飽和鹽水;反之當濕度降到75%以下,鹽水又蒸發析出新的鹽晶 ,形成反覆吸濕-乾燥循環。
  2. 鹽粒中的雜質與其他成分的影響: 純淨的氯化鈉晶體是無色透明,我們肉眼所見潔白的新鹽,是因為結晶表面反射光線的效果。但海鹽中往往含有少量其他成分,隨時間變化可能導致顏色改變。例如摻有泥沙會呈灰色,含鐵偏紅,而夾雜有機質時可能出現黑褐色 。

鹽粒的性質使得它極易受到保存環境的影響,而鹽山室外堆積,面對了幾項環境特色。

  1. 空氣潮濕鹽山地處濱海地區,潮濕海風使環境相對濕度偏高,長年相對濕度都在75%以上,容易吸濕潮解。夏季尤其高溫高濕,不斷重複吸水變濕;再經曝曬、風乾結晶的過程。
  2. 風沙、粉塵戶外堆置的鹽堆容易受灰塵與風沙影響。風會吹來的細砂、土壤微粒;也會帶來鄰近農地燃燒稻草的灰、汽機車廢氣中的微粒、工業排放的金屬粉塵,都都隨風飄落並附著於鹽晶上,導致鹽色變暗、"變髒"。
  3. 土地影響:鹽堆接觸的土地,也會因地表水氣向上滲入,使得鹽堆受到地氣、泥土污染而變色


raw-image

鹽山的形成,主因是四周是七股鹽場曬鹽區,採收的新鹽送到鹽山所在地(過去是洗鹽設備、加工工廠、及成品倉儲所在)洗滌,並暫時堆置,之後粉碎、包裝、出貨,供應臺灣工業用鹽需求,持續進出的過程,自然不斷有新鹽補充。

然而,隨著貿易自由化,2000年初,臺灣為進入WTO開放鹽品市場,不具有比較利益的曬鹽工作就被政策喊停,如今的鹽山,主要是基於產業歷史與文化與濱海地標的背景下被保留,進靠臺鹽每年持續購鹽維持,而非傳統動態的生產庫存,自然無法如過去一般雪白鬆軟。

或許難以維持潔白如新,但鹽山仍兀自高聳,見證鹽業及區域發展的滄海桑田。



avatar-img
鹽之有物
0會員
4內容數
探索臺灣鹽業發展的吉光片羽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鹽之有物 的其他內容
衣服曬乾的核心是蒸發,水分子有足夠動能突破分子鍵,從衣物纖維中轉為氣態,而後逸散到空氣中。這個過程受到熱能、空氣環境等影響,而曬鹽靠的則是將海水中的水分蒸發,背後有著共通性
一九五九年,臺灣製鹽總廠為慶祝五一勞動節,假台南市議會舉行鹽業及副業展覽會,現場展示了其時臺鹽所屬鹽灘、鹽品運輸概況、臺鹽發展重心及各項業務統計圖表,展示了鹽灘、送鹽機、太子宮轉運站、高雄碼頭倉庫及機械運鹽、輪運等模型,檯鹽、再製鹽等各產品,以及鹽工眷屬製作的縫紉、編織、竹器各項手工藝品。
曾有一段時期,台灣所產之鹽不僅能供給所需,尚有餘裕出口供應國際市場,本文記錄1954、55年間曬鹽從臺鹽鹽場到高雄港出口的過程,藉此回顧當年的鹽業風貌。
衣服曬乾的核心是蒸發,水分子有足夠動能突破分子鍵,從衣物纖維中轉為氣態,而後逸散到空氣中。這個過程受到熱能、空氣環境等影響,而曬鹽靠的則是將海水中的水分蒸發,背後有著共通性
一九五九年,臺灣製鹽總廠為慶祝五一勞動節,假台南市議會舉行鹽業及副業展覽會,現場展示了其時臺鹽所屬鹽灘、鹽品運輸概況、臺鹽發展重心及各項業務統計圖表,展示了鹽灘、送鹽機、太子宮轉運站、高雄碼頭倉庫及機械運鹽、輪運等模型,檯鹽、再製鹽等各產品,以及鹽工眷屬製作的縫紉、編織、竹器各項手工藝品。
曾有一段時期,台灣所產之鹽不僅能供給所需,尚有餘裕出口供應國際市場,本文記錄1954、55年間曬鹽從臺鹽鹽場到高雄港出口的過程,藉此回顧當年的鹽業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