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這,寫的是我父母的故事。
50年代,他們從台南鄉下搬到台北,什麼也沒有,只帶著幾百塊錢、些許生財器具,還有一個即將入學孩子,和一種撐下去的決心。他們不是英雄,也沒做什麼大事,只是一步一步,把一個家拉起來、撐起來。
父親是打棉被的工人,母親負責裁縫被單和做生意。日子苦,但不講。從借來的幾百塊錢開始,倚著對未來的憧憬,他們不敢過多奢求,只求生活能繼續下去。
這不是寫給別人看的,是寫給自己、給孩子、給後人。是要記得,我們是從哪裡來的。
書名叫《大光行》,那是後來父母親開的店的店名。但這本書,寫的不是店,是那些生活裡的歲月,是背後那段沒人知道的「行」。
—— 阿燦
第1章:鐵橋之路
卡車顛簸。沿路是田,稻穗低著頭,像知道他們要離開。父親坐在駕駛旁,母親抱著大姐坐在後頭。小女孩睏了,眼皮垂下來,嘴裡還咬著半個饅頭。台灣的秋天南往北從熱到涼,路上風裡有父親的煙味和母親忐忑的心情。
三重過後,河邊的鐵橋出現。鋼鐵結構像一條橫著的蛇,盤在台北城的門口。母親沒說話,只把大姐往懷裡再靠近一點。父親看著遠方的天際線,那裡沒有雲,只有一排排灰濛濛的城市建築。
「快到了,」父親說,「台北。」
那不是什麼遠大的夢,只是要有個地方過日子。有工做,有飯吃,有台北城的學校給孩子唸書。他們什麼也沒帶,只有幾床舊棉被和一雙願意走下去的腳。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