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近期雖暫停對除中國以外的國家加徵 10% 以上關稅,讓市場暫時鬆一口氣,但從整體政策方向觀察,他似乎並非單純在進行「關稅談判」,而是試圖解構一個已深植美國數十年的經濟模式——泡沫經濟(Bubble Economy)。
美國家庭財富總額已達 GDP 的 5.7 倍,遠高於歷史均值,但儲蓄率卻是長期平均值的一半;全國總債務(政府、企業與家庭合計)突破 100 兆美元,超過國民所得的三倍。這些結構性特徵與 1980 年代的日本高度相似。
泡沫重壓下的政治轉向:重製主街、犧牲華爾街?
川普政府並未明言「打破泡沫經濟」是政策目標,但包括白宮經濟顧問與財政部長等高層皆釋出類似訊號。他們認為美國過度金融化、外資資金湧入導致美元過高,壓縮本地製造業競爭力,也助長貧富差距。
若川普的政策方向成立,美國經濟即將走向「主街優先,華爾街讓步」的結構調整。這意味:
勞工所得占比需上升,企業利潤受壓;
製造回流與關稅將提高企業成本、壓縮利潤;
財政赤字與債務槓桿被強制收縮,總體需求疲弱;
當股市無法再依靠資產泡沫推升,消費與儲蓄行為將被迫轉型。
這樣的轉型雖可能改善中下階層勞工的結構性地位,卻可能引發資產價格大幅修正,進一步影響消費與投資信心,最終走入「從泡沫轉向結構衰退」的負循環。
前車之鑑:美國是否重演日本式「失落二十年」?
歷史上,日本正曾在 1980 年代陷入相似困局。當時地產與股市估值飆升至極端,銀行過度放貸,企業以財務操作而非實質創新為導向。泡沫破裂後,日本經濟連續二十年低迷,被稱為「失落的二十年」。
目前,美國股市市值占全球比重達 64.4%,與 1988 年日本股市在全球指數中的比重幾乎完全相同。若重蹈日本覆轍,全球市場將面臨全面性資產重估與資金再配置的浪潮。
此外,隨著全球對美國債務與政策的信心下滑,資金撤出恐導致「美元信心危機」,觸發長期利率飆升,出現美版「特拉斯時刻(Truss Moment)」。近期美債殖利率飆升正是前兆之一。
主義與現實的碰撞,美國經濟大重置來臨?
川普正在試圖改寫美國經濟版圖,從全球化金融泡沫中抽身,轉向實體、內需與主街導向的發展模式。然而,這並非單靠關稅或撤資即可達成,反而可能引爆股市修正、通膨失控、失業上升等「多重黑天鵝」。
誠如日本經驗所示,刺破泡沫從來不是溫和過程。美國或將經歷一場「經濟大重置」,一場攸關結構分配、政治基礎與全球資金重配的世代巨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