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由關稅議題引發的市場波動,再次凸顯了金融市場的敏感與脆弱。單一的政策風向、甚至僅是預期,都可能在短時間內引發巨大的價格變動。這不禁讓人思考:這種短期的劇烈震盪,究竟代表了什麼?它僅僅是市場對新聞事件的膝跳反射,還是預示著更深層結構的轉變?更重要的是,面對如此快速且難以預測的波動,我們該如何自處?
事實上,類似的市場反應在歷史上並不罕見。外部衝擊——無論是政策變動、地緣政治衝突、或是突發的經濟數據——經常導致市場的短期混亂。但若將時間拉長,這些事件往往只是歷史長河中的一段插曲。它們或許能觸發或加速潛在的趨勢,卻很少能單獨扭轉由基本面、估值水平和投資者心理所共同決定的長期方向。理解近期關稅議題所引發的市場反應,最好的方式或許是將其置於更宏大的歷史背景中,去檢視市場狂熱、泡沫形成與破滅的週期性規律,以及這些規律背後不變的人性因素。
回顧金融歷史,市場在高點時的預測能力,往往令人失望。事實上,極端的估值水平,非但沒有預示著好光景,反而常常是災難性衰退的前兆。這並非個案,而是反覆出現的模式。這些歷史事件的規模和深度,遠超過單一政策議題引發的短期波動,但其背後的心理機制卻有共通之處。
1929年的美國股市,在當時達到了前所未有的估值高峰。以歷史本益比(Trailing P/E)來看,約為21倍,這在當時是歷史新高。當時的企業獲利正處於極度亮眼的狀態,經濟蓬勃發展,工業生產呈現雙位數增長,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彷彿經濟進入了黃金時代。市場瀰漫著前所未有的樂觀氣氛,深信科技進步(如收音機、汽車的普及)將帶來永久的繁榮。
這個歷史性的高點,卻精準地預示了美國經濟史上最黑暗的十年——經濟大蕭條。股市崩盤只是開端,隨之而來的是全面的經濟崩潰。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市場本身的高估值外,當時的貨幣政策失誤(如聯準會過度緊縮)以及隨後採取的貿易保護主義措施(如斯姆特-霍利關稅法),都加劇了危機的深度和廣度。最高的本益比、最瘋狂的牛市,疊加錯誤的應對政策,最終迎來的不是持續的增長,而是史無前例的經濟災難。市場在極度樂觀時的盲目,以及外部政策衝擊的放大效應,在此展露無遺。
另一個更為極端的例子發生在1980年代末期的日本。日本股市在歷史上從未超過25倍本益比,但在1987年之後開始急遽攀升。到了1989年底,其本益比據估算達到了驚人的65倍。這是一個完全脫離歷史常軌的數字,市場規模甚至一度短暫超越美國。當時的論調同樣是「日本模式」的優越性、高儲蓄率、強大的企業集團等,認為高估值是合理的,甚至產生了泡沫會不斷自我實現的預期。
這個前所未有的估值巔峰,預示的卻是日本接下來「失落的十年」,甚至可以說是「失落的二十年」。日本經濟從高速增長陷入長期停滯,資產價格暴跌。儘管日本政府也採取了一些應對措施,但未能阻止長期的經濟低迷。
這個例子顯示,當市場估值達到極端水平,泡沫本身的破裂就足以造成毀滅性的後果,即使沒有非常劇烈的外部政策衝擊。泡沫破裂後,價格從高點回落的過程漫長而痛苦,日經指數花了數十年才略有起色,但距離當年的高點仍遙不可及。
進入21世紀前夕,網際網路的興起帶來了巨大的想像空間。人們相信這項革命性技術將顛覆一切,創造無限商機。科技股一路狂飆,那斯達克指數屢創新高。到了2000年初,美國標準普爾500指數的本益比飆升至35倍,遠超1929年的高點。市場再次充斥著「這次不一樣」的聲音,認為傳統的估值方法已不適用於這些高速增長的新經濟公司。
網際網路確實是一項改變世界的重大發明,其影響力毋庸置疑。然而,市場的狂熱卻遠遠超出了當時企業能夠實現的獲利能力。當泡沫破裂時,聯準會的升息被認為是重要的觸發因素之一,許多曾經風光無限的科技公司灰飛煙滅,那斯達克指數重挫超過七成。即便是像亞馬遜這樣最終證明其價值的優秀企業,在泡沫破裂後股價也曾下跌超過90%。崩盤後,市場經歷了痛苦的去泡沫化過程,優質公司逐漸脫穎而出,但許多投資者的財富已大幅縮水。這段歷史告訴人們,即使是基於真實且重要的技術革新,市場也可能產生巨大的泡沫,而政策環境的變化(如利率)常是戳破泡沫的導火線。泡沫破裂後的反彈,往往是汰弱留強的過程。
自2022年底以來,尤其是在ChatGPT問世後,人工智慧(AI)成為市場追逐的焦點。以輝達(Nvidia)為代表的所謂「七巨頭」(Magnificent Seven)股價大幅飆升,帶動整體市場指數上漲,再次引發關於市場是否過熱的討論。而近期川普關稅議題的重燃,則為這個本已複雜的局面,增添了更多不確定性。
AI無疑是一項具有深遠影響的技術。它正在改變戰爭型態、商業模式,甚至可能重塑社會結構。然而,技術的重要性與其投資價值之間,並不能直接劃上等號。目前市場的狂熱,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對未來潛力的預期上,而非當前的實際獲利。許多公司投入巨資購買AI晶片、開發AI應用,但這些投資能否轉化為可持續的利潤,仍充滿不確定性。歷史上,許多重大技術革新都曾伴隨著巨大的投資泡沫。AI是否會重蹈覆轍?可能性相當高。當前的狀況,更像是「賣鏟子」的階段,提供基礎設施的公司獲利豐厚,但購買「鏟子」去「淘金」的公司,未來能否真的挖到金礦,還是個未知數。
川普再度提出的關稅議題,不論最終是否落實或以何種形式落實,都反映了全球貿易環境潛在的巨大變數。過去數十年,全球化與自由貿易是推動經濟增長和企業獲利的重要力量。然而,近年來,地緣政治緊張、供應鏈重組、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等趨勢,正對既有的全球化格局構成挑戰。關稅作為貿易壁壘的一種形式,其影響不僅限於特定產業或雙邊貿易關係,更可能衝擊全球供應鏈的穩定性、增加企業成本、抑制國際投資,甚至引發貿易夥伴間的報復,對整體經濟造成負面影響。
近期市場對關稅議題的劇烈反應,正顯示了投資人對這種潛在風險的擔憂。股市的急跌,反映了對企業獲利前景、全球經濟增長的悲觀預期。而隨後的反彈,則可能源於市場評估實際衝擊或許有限、政策落地仍有變數,或是單純的超跌修正。這種波動性本身,就是不確定性環境下的常態。投資者必須意識到,未來的市場不僅要應對AI發展帶來的機遇與泡沫風險,還需納入地緣政治和貿易政策變化所帶來的額外複雜性。
從估值角度看,即使經歷了近期的波動,整體市場仍處於歷史上相對昂貴的水平。一些經過週期調整的估值指標依然偏高。歷史經驗警示,高估值本身就是市場脆弱性的表現,使得市場對負面消息(如關稅威脅)的反應更為劇烈。同時,一些傳統的經濟衰退領先指標(如失業率微幅攀升、殖利率曲線部分倒掛等)並未完全解除警報。雖然經濟衰退的預測極為困難,且常有延遲,但這些指標的存在,意味著潛在的下行風險依然值得關注。市場似乎仍在「軟著陸」的預期與「硬著陸」的擔憂之間搖擺。
過去十多年,全球金融市場深受超低利率和量化寬鬆等非傳統貨幣政策的影響。這些政策與近年來的財政刺激(尤其是在疫情期間)相互作用,共同塑造了當前的宏觀環境,也限制了未來的政策空間。
一個常見的觀點是,低利率能刺激借貸,進而推動經濟增長。然而,觀察美國過去數十年的數據,會發現自1980年代末期以來,美國的總體債務佔GDP的比率大幅攀升,幾乎增加了兩倍。但同期的美國GDP增長率,卻明顯低於二戰後至1980年代的水平。這顯示單純增加債務水平,並不必然能有效刺激長期的經濟增長。低利率或許降低了借貸成本,但其對整體經濟的提振效果值得懷疑。對於市場期待降息能帶來牛市的普遍看法,需要更加審慎。歷史數據顯示,許多時候,市場的主要跌幅,恰恰發生在聯準會(Fed)開始降息之後。
2020年應對新冠疫情的超大規模財政刺激,雖然短期內支撐了經濟,但也留下了通膨壓力上升和政府債務激增的後遺症。當前的宏觀環境呈現出一種特殊的矛盾狀態:一方面,為了對抗通膨,央行採取了緊縮措施;另一方面,政府仍在維持龐大的財政赤字。這種貨幣政策緊縮與財政政策擴張並存的局面,增加了宏觀調控的難度。
如今,面對經濟下行風險(可能因關稅等因素加劇),政府和央行再次祭出寬鬆政策的空間,相較於過去已大大受限。高企的政府債務限制了進一步大規模財政刺激的能力,而通膨壓力也使得央行在降息方面猶豫不決。這意味著,未來如果經濟真的遭遇衝擊,政策的「救市」力度和效果,可能不如以往。投資者不能再像過去十幾年那樣,過度依賴央行的「兜底」。
21世紀以來,市場的估值中樞似乎有所抬高。部分原因可能與上述的貨幣與財政政策轉變有關。另一個重要因素是市場結構的變化,特別是行業集中度的提高。以科技業的「七巨頭」為例,這些公司在全球市場上擁有巨大的影響力,甚至在各自領域形成 شبه壟斷 地位。這種高度集中的市場結構,使得這些龍頭企業能夠獲取超額利潤,維持較高的獲利率。然而,這也帶來了潛在風險,包括反托拉斯監管的介入,以及風險過度集中的問題。
面對市場的波動與不確定性,特別是近期關稅議題引發的劇烈震盪,投資者該如何自處?歷史經驗提供了寶貴的教訓,但也揭示了知易行難的困境。
辨識市場泡沫並在其破裂前提早離場是困難的。同樣地,預測市場對突發事件(如關稅消息)的反應,並試圖從中獲利,也極具挑戰性。市場的短期反應往往受到情緒驅動,可能出現「反應不足」或「反應過度」。試圖抓住每一次短期波動的高低點,如同在刀尖上跳舞,風險極高。即使是經驗豐富的投資者,也可能因為過早判斷底部或頂部而遭受損失。
近期市場的急跌急漲,正說明了試圖預測短期走勢的徒勞。關鍵不在於精準預測下一次衝擊何時到來、或市場何時反彈,而在於建立一套能夠應對各種情境的投資策略。堅持基於價值和風險的判斷,即使短期內顯得「錯誤」或「過時」,長期來看往往是保護資本、獲取穩健回報的關鍵。泡沫最終都會破裂,價格終將回歸基本面。那些因為害怕錯過而追高、或因為恐慌而殺低的投資者,最終可能承受最大的損失。
雖然短期波動難以預測,但它們也可能提供線索。觀察市場在遭遇衝擊(如關稅議題)後的反應模式——哪些板塊跌幅較深?哪些相對抗跌?反彈時哪些率先領漲?——有助於理解市場對不同資產風險和前景的評估。如果受貿易影響較大的產業在反彈中持續疲軟,可能暗示市場對其長期前景的擔憂並未消除。反之,如果某些被認為具有長期結構性優勢(如AI、綠色能源)的領域在經歷短期拋售後迅速回穩,則可能表明市場對其長期趨勢仍具信心。
在充滿不確定性的市場環境中,尋找具有「品質」的企業,其重要性更加凸顯。所謂品質,通常指那些財務狀況穩健、獲利能力強且穩定、具有持續競爭優勢的公司。這些公司或許在牛市中的表現不如高風險的成長股那樣耀眼,但在市場波動或下跌時,往往表現出較好的抗跌性。
長期的歷史數據顯示,投資於高品質的公司,其長期回報甚至可能優於整體市場。對於尋求長期穩健回報的投資者,關注企業的品質,而非僅僅追逐市場熱點或試圖預測短期波動,可能是一個更為可靠的途徑。
最終,市場的波動和泡沫的形成,都源於人性。貪婪、恐懼、從眾、過度自信,這些深植於人性的特質,在集體行為中被放大,驅動著市場的週期循環,也主導著市場對突發新聞的反應。理解自身的心理偏誤,保持客觀和理性,是成功投資不可或缺的一環。學會在他人恐慌(如關稅引發拋售)時評估機會,在他人貪婪(如追逐泡沫)時保持警惕,是穿越市場迷霧顛撲不破的真理。
重點摘要:
羊羹學堂每天分享我多年來在投資理財、健康生活與學習力領域的實戰經驗與學習精華,這些內容不僅是我個人研究的成果,更是實際應用後的心得。這些知識與見解在其他地方難以獲得,讓這三個人生重要領域中走得更穩更遠。
課堂文章會有試閱開放期,是希望能充分了解內容是否適合自己。也歡迎直接Follow「迷途的羊羹」沙龍,以獲取最新文章通知,不錯過任何精華內容。
訂閱羊羹學堂,不僅能夠解鎖獨家文章的閱讀限制,還能享有深入的專屬會員討論,與志同道合的成員共同探討、成長。這不僅僅是知識的累積,更是對您長期成長的有力投資。
隨著內容與資源的增多,未來訂閱費用可能調整。但只要現在加入,將永久鎖定當前優惠價格,並享有所有會員專屬福利。
期待您成為羊羹學堂的一員,讓我們一起在知識的道路上持續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