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teve Kerr
NBA 賽季該打 82 場嗎?當勇士總教練 Steve Kerr 向聯盟喊話,希望將例行賽縮減至 65 場,這不僅是一位老派球員的感嘆,更是對現代比賽負荷的深刻觀察。為何 Kerr 堅持 NBA「比賽太多」?而這背後又藏著哪些不為人知的轉變與現實?
NBA焦點:82場比賽下的代價與選擇
我是從「Curry 缺席紐奧良四場比賽」這個故事開始重新思考這個問題的。對當地球迷來說,這不只是門票的損失,而是整年期待的落空。而 Kerr 的說法也很誠實:「球員健康比任何事都重要。」——即便因此讓支持者失望。
他不只嘴上說,還親自寫信給 NBA 總裁 Adam Silver,提議將賽季縮減至 65 場,讓球員有喘息空間,確保比賽品質。這點我完全能理解:比起我們想像中的「老將都能打滿 82 場」,現代籃球的節奏早已不同以往。Kerr觀點:現代比賽節奏與負擔遠勝過去
Kerr 自己在公牛時期連打四季不缺席,但他坦言:「現在你得防到 30 英尺外,整個球場都要Cover,節奏快、空間大,壓力完全不同。」
光看數據就知道:今年 NBA 節奏最高的灰熊,平均每場 104 次進攻回合,比2003年當時最快的國王隊還多了近 8%。塞爾提克單場三分出手達 48 次,是 Kerr 當年無法想像的數字。
再加上球員從青少年時期就「過度專項訓練」,幾乎全年無休地打 AAU,專家也指出這種成長路線其實增加了職業生涯早期的傷病風險。
維克觀點:比賽變了,但獲利邏輯沒變
我覺得Kerr講得沒錯,現代NBA選手比20年前「更強、更快、更累」。但就像他說的,真要少打比賽,代表「所有人都要少賺錢」。在 NBA 預計與轉播方簽下 11 年 760 億美元合約的當下,要叫聯盟、球隊與球員放棄部分收入,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
這也是矛盾:我們一方面要球員更健康、更穩定上場;一方面又不願意犧牲短期收益去換取長遠品質。Kerr 最後說:「我對聯盟管理層有信心,但我對美國社會願意犧牲利益以換取品質,沒有太多期待。」這話很重,但很真實。
❤️ 特別感謝支持本篇內容的合作夥伴:
VC Select——我們相信運動的價值不只在比賽,每一筆訂單都捐出 1% 回饋基層體育,支持更多年輕人安心追夢:www.vcselect.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