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馬王堆漢墓可謂聞名遐邇。一九七二年,考古人員在長沙東郊發掘了一組西漢早期墓葬,除了出土大量珍貴文物外,還發現了一具保存兩千多年、幾乎完好無損的女屍。這個發現震驚了世界,不管在醫學上,還是在考古學、歷史學、流行病學、民俗學等方方面面,都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女屍本身就是一座寶庫!

辛追(約37歲)的復原蠟像。/維基百科
筆者青少年時代就對相關資料有所涉獵:墓主為西漢長沙國丞相利蒼(第一代軑侯)的夫人,根據印章查到她名叫「辛追」。辛追死時年約五十,出土時胃裡還存留著瓜子;經過病理解剖發現心臟血管有多處粥狀硬化斑塊,膽囊、膽管有結石。儘管她的保存狀態很罕見,但從圖片上看,屍體的嘴巴張開,舌頭外伸,醫學家解釋,這是內臟輕度腐敗致使氣體產生,推動了舌根,從而出現這種表象。至於死因,推測是吃了甜瓜之後誘發膽絞痛,膽絞痛進而又刺激了病變心臟血管的攣縮,從而發生急性心肌梗塞(冠狀動脈粥狀硬化性心臟病中最凶險的類型),導致猝死。
❚兩千年的傳奇
這些年來,馬王堆漢墓的陪葬文物和女屍已陸續轉移到湖南省博物館。筆者曾親赴該博物館參觀,透過玻璃,人們看到辛追夫人兩千多年的容顏。辛追夫人美不美麗?嚴格來說,不敢做出恭維的回答,相信沒有學過醫或不是從事醫療行業的朋友,都可能覺得稍顯恐怖。雖然,近年有人使用現代刑事偵查的高科技還原了辛追年輕和中年時的模樣,並製作成栩栩如生的蠟像,看起來美豔動人,但這些都帶有後人美化的痕跡。

馬王堆一號墓木棺槨。朱地彩繪漆棺,高88公分,長230公分,寬93公分,為四層套棺的第三層棺。/維基百科
眼前的這具遺體,儘管去世時年僅五十來歲,但已相當衰老。她面帶病容,魚尾紋布滿眼角,臉龐顯得臃腫,嘴張舌伸,據說出土時眼球已自然脫落、乾枯。純黑色的頭髮略顯稀疏,而且末端纏著假髮,古人沒有剪頭髮的習慣,五十歲的古代女人頭髮稀疏和短少,有可能是健康狀況不佳的表現。身體看起來算是輕度肥胖,軀幹顯得比四肢還要胖一些,但全身皮膚皺紋頗多,似乎是在原本豐腴的基礎上短時間內消瘦、脫水、收縮所致。解說資料上說,屍體出土時軟組織還有彈性,關節能活動,血管清晰可見,大多數內臟保存良好。
這就是辛追留給人們的最深刻印象。此外,除了屍體所呈現的樣貌之外,我們在一幅帛畫上也能看到辛追夫人的影子。

辛追內棺的T形彩繪帛畫,中段所繪(應是)辛追「拄著拐杖、略駝著背」的形貌。/作家褚士瑩FB
辛追內棺的蓋板上覆蓋著一幅彩繪帛畫,即「銘旌」,竹簡上稱之為「飛衣」,呈「T」形,上寬下窄。這幅畫幡可分為上、中、下三部分:
上部分表現的是天界的景象。
中部分表現的是人間的景象,最上邊為花紋、鳥紋構成的三角形天蓋,天蓋下有鳥在飛翔,交蟠的龍身將中部分為上、下兩段:
上段描繪一老年婦女拄杖緩行,後有三個侍女跟隨,前面有兩個僕人跪迎,並捧案進呈食品。考古學家認為,老人當為墓主人。下段繪有供墓主人享用的宴飲用具及役使僕人等。
下部分代表地下,在畫中占比較少,正中為神祇托地,腿下橫跨一蛇。
這幅作為銘旌的馬王堆畫幡,反映了當時的神話傳說以及西漢楚地人們對自然界、神鬼、地界和天堂的想像。
眼前的辛追真容以及繪畫,其實已經提示了其生前的形象:面容蒼老、拄著拐杖、略駝著背、步履蹣跚、稍顯肥胖的「老太太」。
而她的實際年齡只不過五十多歲。
博物館如下詳細介紹著:女屍身長一百五十四釐米,體重三十四公斤。屍體上的皮膚覆蓋完整,呈淺黃棕色,有潤澤感。上臂、雙腿、臀部等處的軟組織較厚,按壓時尚有彈性。死者臉型呈方圓狀,顴骨較高,五官清楚,口內尚有十九顆牙齒,均已鬆動,部分牙齒磨損嚴重。
在解剖檢查時,病理學家從其食道、胃腸道內共發現了形態飽滿的甜瓜子一百三十八粒半,他們認為:「這表明死者是在吃了甜瓜之後,還未將甜瓜子從腸胃內排泄出去就死亡了。對女屍進行的醫學解剖發現,女屍全身各處脂肪組織均頗豐滿,未發現慢性消耗性疾病或長期臥床的跡象,未見腫瘤和腦溢血等病變,也無暴力傷痕,據此可以判斷辛追之死屬於猝死。」至於死因解釋,與筆者過去獲得的資訊完全一致。
古代人的營養狀態與現代人不能相提並論,保養程度更有著天壤之別。今天六十多歲的女性,如果維持健康並保養得當,粗看起來也像四十歲而已。即使如此,我們還是心存疑惑,這位五十來歲的貴族婦女,為何提前衰老得那麼厲害?她真的死於心臟病嗎?

【原書中插圖】馬王堆貴婦提前衰老之謎。/尼爾森式症
❚屍身不腐之祕
辛追夫人的去世時間可以大致推斷。古代沒有先進的蔬果培育技術,植物果實的成熟都完全處於自然狀態。特別在西漢早期,古人更沒有太多干預自然的手段,想要享用水果只能仰仗大自然的饋贈。而辛追夫人食道和胃裡存留著許多甜瓜子,恰恰說明她在死亡前夕品嘗了一番甜瓜,而甜瓜的自然成熟時間,正好是夏、秋時節。
也就是說,辛追夫人死於夏、秋時節的可能性非常大。
南方夏、秋的溼熱天氣對屍體的保存相當不利,這種氣候環境下,細菌的繁殖速度極快,而辛追屍體本身脂肪含量較多,絲織品、陪葬食物等有機化合物更是海量,這樣只會更容易誘發細菌生長和增加屍體腐敗的速度與程度。但是歷史表明,辛追夫人的遺體保存得相當完好,除去早期的輕微腐敗之外,兩千多年來,她就幾乎沒有再出現過損傷!
科學家歸納屍身不腐的原因是「深埋、密封、缺氧、滅菌」。在辛追死後,後人按照貴族喪禮處理她的後事,比如,她死後經過了屍殮,並在額頭和鼻子上用絲織物覆蓋,遺體用十八層絲麻衣、衾、袍嚴密包裹,然後放入盛裝著具有微弱抑菌殺菌作用的中草藥棺液中(古人沒有細菌概念,防腐方法純粹靠經驗積累),再覆蓋兩層衣衾,最後用絲織物填塞木棺,使整個棺內幾乎沒有可容納空氣的地方。內棺的棺蓋和棺身合口處用膠漆密封,加上屍體早期的腐敗過程和棺內其他物質的氧化過程很快便耗掉了棺內原有的氧氣,形成了缺氧環境,因而阻滯了細菌的生長繁殖。此外,內棺外又有三層套棺,每層棺也均用膠漆密封,這對阻止屍體腐敗也有一定程度的作用。
屍體的保存好壞與外界條件也有關。槨室置於深達二十多公尺深的墓室正中,四周用巨大的木板隔出了東、南、西、北四個陳放陪葬物的邊箱。在槨室和四個邊箱底下墊有兩層厚厚的底板,其上面還有三層厚厚的蓋板,加上邊箱四周二十多公分厚的擋板,這樣就形成了巨大且與外界隔絕的墓室。此外,槨室頂部和四周分別填塞六十多公分厚和近四十公分厚的木炭,底部則有三十多公分厚的木炭,這些木炭也吸收了槨室中的部分氧氣。在木炭之外,還有厚厚的白膏泥將木炭包在裡面。由於白膏泥和木炭的特性,它們完全隔絕了槨室與外界空氣的接觸,從而使槨室處在更密封的狀態,更不利於腐敗菌生存。
總之,棺槨和陪葬品可謂層層疊疊,墓穴的構造相當複雜,耗費的物資不僅龐大而且都是精心挑選。

辛追墓出土的黑地彩繪漆棺。/維基百科
介紹了這麼多,就為了說明一點:辛追夫人生前早就為自己準備好了完備的墓穴和豐富的陪葬品,甚至葬儀都設計好了,一旦去世,立刻下葬,半點都沒有延遲,否則在夏、秋時節稍有延誤,屍體的腐敗程度必然會迅速加速,一發不可收拾!要知道,如此複雜的墓穴結構和安葬形式,沒有長時間的準備,是不可能如此流暢、高效、快速地完成安葬。這恰恰提示我們,辛追夫人是常年病懨懨的人,雖然屍體的病理研究沒有發現她長期臥床的痕跡和患有消耗性疾病的跡象,但她早已百病纏身、度日如年,預料到自己來日無多了。
人們對辛追夫人的不腐遺體最感興趣,卻往往忽略了她的的圖畫形象。
前述的那幅彩繪帛畫,上面就繪著一老年婦女,衣飾華麗,拄著長長的拐杖,這位老婦人是辛追的可能性很大。畫作還原了她的生活場景,同時也勾勒出時人想像的天界和地界乃至升天的神化。
另外,在辛追的黑地彩繪棺的邊框中,浮現出一個很小的半身人物圖像,有專家指出,這「老人包著頭、彎著腰、伸著手,好像摸索著前進。露出上半身,正表明她剛剛出來。她似乎倚杖而立,背微駝,面向左,和畫幡的老人有些相像。這老人的形狀、姿態、神氣,和畫棺上其他人物迥然不同,可能代表著墓中的死者」,「該圖所表現的是軑侯夫人處於剛剛越過死亡的大限,正在進入地府的一瞬間。」
無論現場觀察到的辛追遺容還是帛畫上的老太太形象,我們都會覺得這位貴族婦女病態、老態畢現。種種跡象表明,辛追夫人已是苦不堪言的長期病患者,她很有可能是在這個前提上,出現急症從而迅速死亡。
❚死因眾說紛紜
有人說,辛追夫人的死因是心臟病,這其實值得商榷。
首先,當時解剖後發現其心臟多條冠狀動脈出現斑塊,引起血管狹窄這種情況不是完全沒有可能,但畢竟沒有明顯證據顯示血管閉塞堵塞。一般情況下,只有血管堵塞才有可能引起急性心肌梗塞,但在沒有現代醫療技術進行「疏通」血管的條件下,血液自動溶解堵塞斑塊幾乎是不可能的。臨床上,有些急性心肌梗塞病患在做血管造影檢查時,確實也能觀察到部分血管未完全堵塞,但他們都是事先使用了現代藥物治療之後,才躺在手術檯上的,而且一般不屬於非常嚴重、甚至致死的類型。辛追死得很突然(進食甜瓜後不久猝死),如果她因為急性心肌梗塞而死,堵塞斑塊應該很明顯、很頑固才是,只有這樣的斑塊才最容易導致急性心肌梗塞和惡性心律不整。
其次,冠狀動脈粥狀硬化是自然的過程,人類從一出生開始,血管內就開始出現粥狀硬化的萌芽,只是發展過程因人而異,有人不發生心臟病是因為粥狀硬化斑塊沒有發展到導致血管狹窄閉塞的程度,但血管自然老化、硬化基本上是不可避免的,甚至輕微的狹窄也是自然的狀態,如同用了幾十年的水管,內側不可能完全光滑無比。而五十歲的女性,即使在今天,發生嚴重心血管事件的機率還是比男性低很多,往往更年期後才開始發病。古人由於綜合營養狀態不如今人,女性停經的年齡會比今人普遍更早,這位貴族婦女的心血管出現病變是在情理之中,也被解剖證實,但是否因此致死,恐怕還需要進一步研究。
第三,從臨床醫學上觀察,吃了甜膩的食物導致急性膽囊炎或膽絞痛的個案不算太多,至於膽囊炎或膽絞痛誘發急性心肌梗塞,似乎案例更少,雖然,從猝死的角度看,急性心肌梗塞是很常見的「凶手」。急性心肌梗塞繼發於急性膽囊炎或膽絞痛,而膽道疾病又繼發於進食甜瓜,這是否過於巧合?一百多顆小瓜子在甜瓜中並不算多,病患不過是淺嘗輒止,就溘然長逝了?膽囊結石雖不罕見,但不代表有膽石就一定發生膽囊炎和膽絞痛。如果屍體保存得足夠完好,病理學家或許可以根據膽囊組織分析病患生前有無得過炎症刺激。
同樣道理,也能通過研究心肌細胞有無大面積壞死,從而推斷心肌梗塞有無發生。筆者從事心血管科專業多年,結合調查統計和經驗,發現急性心肌梗塞固然可以導致惡性心律不整和心跳驟停,引發猝死,但誘因很少包括內臟疼痛刺激,反而更多是與天氣寒冷、氣溫驟變、酗酒、劇烈運動,甚至嚴重的精神刺激有關。
至於暴飲暴食,更容易導致的是急性胰腺炎,導致心肌梗塞當然也有,但辛追夫人的食道和胃解剖並未沒有發現過多的食物殘渣,說她死於一頓饕餮盛宴就太牽強了。
那麼,「殺死」辛追夫人的「真凶」究竟是誰?

馬王堆三座墓葬分布模型。/維基百科
仔細觀察,帛畫中的老婦人拄著拐杖,似乎舉步維艱,而研究者連她右上臂陳舊性骨折都檢查到,卻沒有發現她的下肢有骨骼傷病的跡象,說明辛追不是因為腿腳存在傷病才需要依賴拐杖,而是因為全身性疾病,導致她的綜合體質嚴重下降,從而行動不便。
通過醫學實踐,筆者發現,身體肥胖、年齡四十、五十歲的病患,如果心臟血管出現複雜斑塊、多個部位狹窄、多條血管病變,經常都合併糖尿病,而加速血管粥狀硬化斑塊形成的常見禍首正是糖尿病!
從這個角度看,辛追夫人很有可能是長期的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是慢性疾病,本身不會立刻導致死亡,但糖尿病患者如果血糖長期不予控制,會導致多個器官(尤其是腎臟)的慢性損傷。心腦血管自不必說,眼底和視網膜也會嚴重病變,重者失明,或許辛追夫人依賴拐杖的其中一個原因就是視力嚴重下降。而當腎臟損傷到一定程度時,它的排毒功能甚至排尿功能就會喪失,病患會死於尿毒症。在辛追時代,沒有人知道血糖高低的意義何在,更無法進行監測,至於體內器官的慢性病變,以當時的醫療技術條件,對這些疾病更是一無所知!辛追夫人生前罹患多種疾病,如果又長期被糖尿病這一慢性殺手糾纏,焉能不提前蒼老?
糖尿病的急性併發症,最常見是酮酸中毒。患者體內缺乏有效胰島素,從而造成血糖升高,同時,脂肪會滋生分解,引起高血酮和酮尿,伴隨代謝性酸中毒及明顯脫水,體內堆積過多的酸性代謝產物和廢物,嚴重者會出現不同程度的腦水腫、意識障礙及昏迷,甚至導致死亡。酮酸中毒的誘因一般包括感染、外傷等,在現代社會,貿然中斷胰島素治療也是其中之一。

辛追墓出土的大天鵝骨骸,今已被組裝復原展示在湖南省博物館。/作家褚士瑩FB
有沒有一種可能是這樣呢?辛追夫人本身就被糖尿病折磨得苦不堪言,體內血糖高得一塌糊塗,她理所當然一無所知,而且繼續她的高脂、高糖飲食,而這個季節成熟的甜瓜又讓她垂涎欲滴、難以自控,於是一吃再吃。甜瓜不僅加劇血糖升高,還由於衛生不良引起胃腸道感染,誘發了酮酸中毒,而僕人們仍舊一如既往地把甜瓜獻給主人。她在半醒半睡中笑納,卻不知道死神已經悄然降臨……。
筆者在博物館參觀時,看到辛追夫人的陪葬食物真可謂洋洋大觀,除了現代人常吃的牛羊豬雞鴨(出土時只剩下骨頭)外,還有一整隻大天鵝的骨架以及斑鳩、雀、貓頭鷹等動物的骨骸,看來這位夫人很有可能是嘴饞的美食家,可惜人到中年,攝入太多肉類畢竟對健康不利!其實不管是冠心病還是糖尿病,飲食習慣不良,都在發病環節中起到不可忽視的負面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