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歸因錯誤 (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 在解釋他人的行為時,人們傾向於過度強調內在因素(例如個性),而忽略外在情境因素。
你是「天生如此」,還是「身不由己」?談談基本歸因錯誤
你有沒有遇過這種情況:在路上看到一個人闖紅燈,你心裡可能立刻冒出「這個人真沒公德心」、「素質真差」的想法?
或者,當同事上班遲到,你可能會覺得他「懶散」、「時間觀念不好」。我們在評價別人的行為時,似乎很習慣直接將原因歸咎於他們的個人特質,彷彿他們「天生就是這樣」。
然而,心理學告訴我們,這種直覺式的判斷很可能掉入一個常見的陷阱,那就是「基本歸因錯誤」(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
簡單來說,基本歸因錯誤是指在解釋別人的行為時,我們往往會過度強調內在因素(例如個性、態度、能力),而忽略外在情境因素(例如環境壓力、突發狀況、他人影響)。就像我們看到別人犯錯,第一反應往往是指責他「不夠努力」、「不夠聰明」,卻很少考慮他是否遇到了困難、受到了阻礙。
為什麼我們會如此容易犯下基本歸因錯誤呢?
當我們觀察別人的行為時,行為本身往往是我們視覺和注意力的焦點,而周遭的環境和情境則相對容易被忽略。我們更容易「看到」這個人在做什麼,卻很難直接「看到」他所處的困境或壓力。因此,我們自然而然地會將行為歸因於我們更容易觀察到的東西——也就是這個人的內在特質。
下次當你看到有人做出讓你費解的行為時,不妨先問問自己:「除了他個人的原因,還有沒有其他的可能性呢?」或許你會發現,事情的真相往往比你第一眼看到的更加複雜和多元。
謝謝你們看到這邊,可以幫我點個愛心、留言和我分享你們的想法,
也歡迎追蹤我,這樣就不會錯過任何一篇文章~
你的每一個愛心都是對我寫作大大的鼓勵~ ❤️
想看看我的日常,歡迎追蹤我的IG:@脩奕
單看文章很無趣,歡迎搭配我的YT:@脩奕夏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