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念固著:腦袋裡的頑固小精靈
你有沒有遇過那種人,跟你爭論得面紅耳赤,就算你搬出鐵證如山的事實,他還是死抱著自己的想法不放?
彷彿腦袋裡住著一隻頑固的小精靈,緊緊抓住舊有的認知不肯鬆手。這種現象,心理學上稱之為「信念固著」(Belief Perseverance)。
想像一下,你的朋友小明深信「多喝牛奶可以預防感冒」。即使在冬天,他每天都灌下一大杯牛奶,結果還是照樣感冒流鼻水。你苦口婆心地告訴他,感冒主要是病毒引起的,多喝水、注意保暖和均衡飲食才更重要,甚至拿出醫學報導佐證。但小明卻可能反駁你:「我上次感冒前就是比較少喝牛奶!而且你看隔壁老王每天喝,身體多硬朗!」他的信念就像黏著劑一樣,緊緊吸附著他過去的經驗和片面的觀察,對於新的、反駁性的證據視而不見。
信念固著就像我們腦海中一條已經走了很久的路,即使前方出現了更平坦、更快速的新道路,我們還是習慣性地選擇走舊路。這是因為我們的大腦天生傾向於維持認知上的一致性。當我們形成一個信念時,它會像一個小小的資訊過濾器,讓我們更容易注意到支持這個信念的資訊,而忽略或輕視與之矛盾的證據。
這種「確認偏誤」(Confirmation Bias)是信念固著的重要推手。我們會主動尋找、解釋和回憶那些能夠驗證我們既有信念的資訊,即使這些資訊本身可能並不客觀或具有代表性。小明之所以會記得上次感冒前牛奶喝得少,而忽略其他可能導致感冒的因素,就是確認偏誤在作祟。
信念固著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有些人堅信某些迷信,例如「踩到烏龜會倒楣」,即使生活中並沒有實際證據支持這個說法,他們仍然會小心翼翼地避開烏龜。有些人對特定品牌有著強烈的偏好,即使其他品牌的產品在性能或價格上更具優勢,他們仍然忠於原來的選擇。政治立場上的固執更是常見,不同陣營的支持者往往只願意相信符合自己觀點的資訊,對於對方的論述則嗤之以鼻。
那麼,為什麼我們的大腦這麼「頑固」呢?其中一個原因是,改變信念需要付出認知上的努力。我們已經習慣了一套既有的思考模式,推翻它、建立新的認知框架需要耗費能量。另一個原因是,我們的信念往往與我們的自我認同和社會歸屬感緊密相連。如果我們長期以來都相信某件事,那麼承認自己是錯的,可能會讓我們感到不安或與群體格格不入。
謝謝你們看到這邊,可以幫我點個愛心、留言和我分享你們的想法,
也歡迎追蹤我,這樣就不會錯過任何一篇文章~
你的每一個愛心都是對我寫作大大的鼓勵~ ❤️
想看看我的日常,歡迎追蹤我的IG:@脩奕
單看文章很無趣,歡迎搭配我的YT:@脩奕夏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