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正處於精聽 David Bowie 的《Ziggy Stardust》與《Aladdin Sane》兩張專輯的無限循環中。1972 年推出的前者是講述一名華麗外星人穿越時空前來拯救壽命只剩五年的地球、最後卻被狂熱粉絲撕裂而殉死的故事,具有十足災難末日意象。隔年推出的後者也延續部分概念在某些歌曲中,譬如〈Drive-In Saturday〉中災難後的人們連愛都不會做,還要借助老電影去揣摩。而過一陣子就會出現的末日預言今年再度不缺席,不是說 7 月 5 日會發生因大地震而引致的毀滅性災難,怎麼我最近都在接收末日訊息啊?
更巧的是,年初時向圖書館預約的書《On the Beach》(台譯為「世界就是這樣結束的」),這本主題就是關於人類末日的小說在歷經兩個多月的等待後,不偏不倚在這禮拜遞交到我手上,所以我最近可說是邊聽邊讀末日故事,耳朵眼睛同時都被末日毀滅滌洗著。

這本小說背景是北半球國家爆發核戰導致核子塵滅絕北方全人類,半年來輻射日夜不歇逼近南半球,僅存的人們在所勝無幾的日子裡該如何自處?原著出版於 1957 年,那是冷戰方熾的年代,會有這種背景設定再合理不過。其實作者內佛・舒特也算是先知,因為五年後 1962 年就爆發古巴飛彈危機,難以想像當時他作何感想。
書中提出幾個觀點值得省思,譬如這題近來我逢人便問,得到不少立場相左的意見:
「既然這是一個錯誤的決定,為什麼他們不一起阻止這場戰爭?為什麼還要打下去?」
「他眼下有戰爭在打,手邊又有這麼多武器可用。與轟翻和殺死我們的敵人協商嗎?而我明明還有武器可以反擊?就這樣放下武器、放下戰爭?」
如果你是遭牽連國家的領導人,那你按不按那顆按鈕?(請在留言中留下你的想法 xD)
問這問題會很無情嗎?貌似殘暴,其實這是本溫柔的書,溫柔之後會細細思考關於時間、命運、本位主義這些哩哩扣扣,靜水深流。我最愛的一句話是:
這只是我們人類的末日。世界的一切都會按常持續,只是我們已不在其中罷了。我敢說少了我們,世界會相當美好。
COVID 時期不就證明了?
最後我想提的是,小說名稱 “On the Beach” 之意,封底即已釋疑:英國皇家海軍術語,意指「卸任退休(retired from the Service)」。小說主角職業是海軍艦長、在澳洲南方港口駐紮,確實是此意象,無論職業或命運皆然。Neil Young 也有一張經典名盤就叫做《On the Beach》,專輯充滿一種告別絕望而非為之淹沒的幽微情緒,告訴自己無論如何都要往前行,氣氛上與此書頗親似,但我不確定老楊當時是否讀過而受其影響,畢竟他那時期的「陰溝三部曲」已然環繞著自身低潮。而我讀完這本書的此刻,也正好研究完 Bowie 的那兩張專輯,是該往前走嘍。
World is turningI hope it don’t turn aw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