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vidBowie
#
DavidBowie
含有「DavidBowie」關鍵字的內容
全部共 0 篇文章
排序:發佈日期新到舊
釀影評|《俘虜》:最後一次,有你的聖誕節
《俘虜》上映至今,反響不絕於耳,戰爭與愛這兩個最衝突的字眼融入了《俘虜》之中,而俘虜的靈魂就在於〈Merry Christmas Mr. Lawrence〉──每當聽見那陌生的甘美朗旋律,就想起在那遙遠的國度、不知名的戰場上,曾有個人深愛著另一個人。
釀電影
發佈於
釀電影:專為影癡而生的媒體
12
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
坂本龍一
#
俘虜
#
影評
三字經 之 大衛鮑伊的太空怪談 (10)
湯姆上校的太空漂流和三字經有什麼關係?讀讀三字經,聽聽大衛鮑伊的太空怪談Space Oddity。太空船無法定位,只能在宇宙無盡漫遊。人生無法定位,是不是也會飄浮?
水無月
發佈於
經典開童蒙:三字經
2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
大衛鮑伊
#
太空漫遊
#
湯姆上校
你是那個掉到地球上的人嗎?
前陣子逛書店,在新書區看到一本叫做「掉到地球上的人」的書,眼睛一亮,而英文標題 "The Man Who Fell to Earth" 更是立刻啟動我的記憶迴路,於是翻開書頁,瞄了幾眼,越看越確定,此時才發現原來書腰上就印了那我靈光乍現的訊息。
小白的窩
15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
讀書心得
#
讀書
#
音樂
我也有解鎖《尤利西斯》的一天
連續幾年來的年終願望清單上,都有一項始終梗著叫人看著討厭卻又不願痛快了結:讀完《尤利西斯》(Ulysses)。然而,這可怖的魔王、生畏的苦藥、總得面對的巨怪,在我經歷喪慯的十一月,幻化成撫慰的鎮靜劑默默陪伴著。
小白的窩
13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
文學
#
小說
#
尤利西斯
「鮑伊是你們的,大衛桑是京都的」:大衛鮑伊在京都留下的種種都市傳說
2016 年 1 月 10 日,大衛鮑伊逝世,全世界為之震驚。而全世界沒有另一個城市,能比京都更傷心:因為他們永遠地失去了「大衛桑」(デヴィッドさん)。 大衛桑是屬於京都的,在舞台上他是搖滾天王,但是在京都,大衛鮑伊只是「大衛桑」,一位皮膚雪白、身形修長的男子,金髮瀏海讓他看起來有點呆萌。
龍貓大王
發佈於
月刊龍貓大王通信
41
閱讀時間約
12
分鐘
#
大衛鮑伊
坂本龍一眉來眼去但David Bowie卻總是已讀不回的《俘虜》算是同志題材嗎?
這部改編自《種子與播種者》的電影,一方面既然是改編作品,也就使得討論上更為困難。但原文書名卻也給了我們啟示和重點,畢竟電影的形式著重在視覺為主的外在事件;小說卻恰恰相反,主角或敘事者視角的內心陳述往往是內容的重點之一。
用一部片尾的時間
發佈於
Hitchcock/Truffaut/_
9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
有性無別
#
大島渚
#
俘虜
隧道內的光芒/《壁花男孩》
《壁花男孩》,就像是時光隧道般,帶領我們重回年輕時,所經歷的迷惘與瘋狂,在身邊串流著;並在離去後,還能回味那些在黑暗中,閃閃發光的回憶。
TSU HAN
5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
壁花男孩
#
羅根·勒曼
#
艾瑪·華森
【電影】《俘虜》: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恨不知所終,一笑而泯。
有些電影是這樣的,只想一個人靜靜去看,一個人浸入其中,一個人等待燈光亮起,一個人在情境裡流連忘返,一個人反覆聆聽動人配樂,然後雙唇緊閉默不作聲,不願向周遭朋友大肆推薦,不願輕易顯露自己的共鳴,如此萬般私密的電影就這麼深深地、凝滯地跟著一生一世,就像是大島渚 1983 年的《俘虜》。
Kristin
15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
俘虜
#
大島渚
#
坂本龍一
《俘虜》種在我心底的種子
1942年爪哇群島的日軍戰俘營中,充斥著一觸即發的衝突性與未知感,但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並非只有惡與恨。《俘虜》雖歸類為戰爭電影,但片中沒有坦克戰鬥機,連開槍對峙的畫面也幾乎全無,反而著重在戰火下人性的溫度與殘酷。
電癮食堂MovieDiner
發佈於
聊BAR!電影
2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
俘虜
#
坂本龍一
#
北野武
穿上禁色的愛:電影《俘虜》(數位紀念版)
電影《俘虜》,除了那幕「擁吻」名場面,以及兩位男主角暗潮洶湧的同性情感,最為大眾所津津樂道以外。東西方的文化與價值觀差異,更是不斷閃現於電影之中。我想,電影《俘虜》之所以能獲得世界性的成功,有很大一部分,正是來自於對東方日本文化所製造的「文化奇觀」的一種偷窺與凝視。
映画案內所 Arstin
7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
俘虜
#
大島渚
#
大衛鮑伊
領取見面禮
只要設定追蹤作者,即可享有 48小時
Premium 閱讀權限
先不用,謝謝
前往領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