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的艋舺青山祭,是我第一次看濁水溪,那時候我臉上的膠原蛋白都還在,彼時還搞不懂濁水溪公社的儀式,只覺得一群人往台上丟啤酒罐、衛生紙、吹保險套氣球實在是太荒謬了,坐在紅色塑膠椅上等待下一場賀一航演出的大姐們,一臉困惑地看著散落一地的保險套,這個畫面在我腦袋裡面好久好久,我還記得那年的舞台很漂亮,黃燈籠上用黑色寫滿了人名作為舞台背景,讓我這個中部小孩很有熟悉感。
真正開始大量接觸濁水溪的音樂已經是2019年柯董發表濁團即將在成團30年解散的訊息之後,我是後來才知道國小時聽過的卡通手槍,原來就是濁團的作品,也才把318時期的聽到兩首不一樣的晚安台灣的其中一首跟濁團正式連結在一起。有一段時間下班回家我騎車回家必聽的歌單就是濁團的晚安台灣跟生祥的臨暗,因為我很喜歡聽大家叫小柯撐下去。
我心裡一直覺得很可惜,因為真的等到沒早點認識濁團的音樂,錯過了許多生猛有力的現場魔幻時刻,即使網路上有陳年的紀錄片段,但礙於當時錄影設備的限制,總覺得好像上了一層層的馬賽克,就是少了一點什麼。
柯董宣布濁團解散的時候,他說他對這個社會已經無話可說了,做完音樂,剩下的就是你們的事了。後來我認真聽完「亞洲衝擊」這張專輯,我還是不理解爲什麽小柯會說出這樣的話,他明明在他的音樂裡說的故事的視野越來越大,已經從早期對社會壓迫的控訴、吶喊,到亞洲衝擊跳脫台灣本土視野,以更宏觀的角度聚焦新住民文化揉合、兩岸關係僵局與全球化衝擊,而且就音樂性上也更有層次與成熟,絕對是一張值得納入收藏櫃的一張專輯,裡面有三首歌,我覺得更推薦大家反覆品味。
專輯的第二首歌「難民」,是現代做音樂少見的7分半的鉅作,從凝視戰爭中的難民苦難出發,連結回台灣祖先也曾經是海上難民的視角,以更寬的視野點出「難民法」立法的人道關懷,大量的弦樂堆疊,搭配上副歌女聲的合音,有一種大時代的氛圍,完整烘托出歌詞「海浪聲 希望都在這 託月娘 轉達阮思念」的情感,談的議題很沈重,但對我來說是用很溫柔的副歌收尾。
專輯的第三首歌「雷公針」,找來閃靈的小黑來一起編曲、小捲來混音,一口氣用了三把電吉他,樂器間的碰撞具有張力,卻不失平衡,完美的把重金屬的元素跟濁團的風格混搭再一起,戴上耳機聽真的會讓人忍不住一直點頭,雖然不是很理解歌詞的內容,但絕對是一首聽了會覺得爽極了,心跳加速的歌。
而專輯的最後一首歌「永遠存在的台灣」應該是濁團有史以來最容易讓人親近的一首歌,是我覺得心目中覺得可以作為台灣新國歌的其中一首歌,找來了陳明章、生祥、Freddy、楊大正、以莉高露...等樂團好友一起合唱,充份營造出大團結的氛圍。
許多人認識這首歌應該是因為2022年的總統府國慶光雕演出,而在我心裡這個意義更是非凡。
想起「爛頭殼」紀錄片裡面20多年前濁團看似荒誕不經、格格不入的出現在總統府前跨年砸爛吉他的畫面,對照20多年後,中華民國已經被蔡英文政府抽換成中華民國台灣這個更大的想像共同體,成為中華民國國慶光雕的背景樂後,我很好奇一直主張台灣要獨立建國的小柯是怎麼看待這件事?這個疑問沒有解答也沒有關係,因為關心這片土地上發生的事情的棒子,已經透過小柯的音樂傳遞到更多人的手上了。
開始寫這些東西,其實是因為跟同事們分享,一直以來自己都有買專輯的習慣,也很喜歡把專輯拿出來從第一首歌聽到最後一首歌,喜歡專輯隨著旋轉發出聲音,因為那一瞬間總覺得靈魂的某個部分也被吸了進去,不如有空就把這些東西記錄下來吧!
然後最近總感覺不論社會上、個人面上都處於一個極度變化的狀態,總覺得瓶頸越來越多,但只要播放CD時或戴上耳機時,總能感到些許的救贖,但在這個數位的時代,如果濁水溪的歌有機會上串流的話就太好了,因為這樣就能隨時隨地找一首心裡的濁水溪跳進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