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仁勳:晶片生產可轉移,中國市場無可取代
輝達(NVIDIA)執行長黃仁勳近年來多次就全球晶片產業發展與中國市場的重要性發表見解,其核心主張聚焦在兩大方向:「供應鏈去集中化」與「中國市場的戰略價值」。以下是其主要觀點整理:
---
一、晶片製造可轉移,但中國市場戰略地位難以替代
在2023年接受《金融時報》訪問時,黃仁勳明確表示,晶片的製造理論上可以不侷限於台灣,也可移往美國、日本等其他地區。然而,中國市場對全球科技產業的貢獻無法被取代——他指出,中國佔美國科技產品總銷售的三分之一,若失去這一市場,美國企業將面臨巨大的營收損失。這番言論凸顯其對台海緊張局勢的關切與對中國市場的高度重視。
---
二、供應鏈多元化以降低地緣政治風險
黃仁勳強調「供應鏈的韌性」是當前半導體業的重要課題。他在2024年曾透露,輝達正考慮委託日本Rapidus等廠商代工AI晶片,並高度評價日本在半導體設備與技術上的實力。這一布局,展現其試圖降低對單一供應商(如台積電)的依賴,同時強化供應網絡的抗風險能力。
---
三、中國市場既是機會也是挑戰
黃仁勳指出,美國若持續對中國實施高階晶片出口管制,將迫使中國加快自主技術研發的步伐。這可能短期對中國企業造成影響,但長遠來看,反而可能削弱美國企業的全球競爭優勢。儘管中國在AI運算等高階晶片仍仰賴輝達,但在電動車、5G、航太等領域已見成效,這反映其「中國製造2025」戰略的進展。2025年初,中國企業對輝達H20晶片的需求激增,更突顯其市場規模與潛力。
---
四、在美中角力中求生存:政策不確定性成最大挑戰
2025年4月,黃仁勳與美國前總統川普會晤後,美方一度放寬對H20晶片的出口限制,條件是輝達增加美國本土AI投資。但政策隨即反轉,出口中國仍需取得許可,導致輝達股價應聲下跌。這起事件突顯出政策反覆無常,讓企業陷入兩難,也說明黃仁勳在美中政治之間游走的艱難處境。
---
五、長遠佈局:在競爭與合作之間尋找平衡
黃仁勳始終認為,中國市場無法忽視,尤其在電動車、智慧城市等領域對AI晶片的需求仍處成長期。儘管中國本土替代產品持續進步,但短期內尚難威脅輝達的領先地位。然而,隨著美國對華技術封鎖趨嚴,中國自主研發腳步也將持續加速,未來晶片市場的競爭勢必更加激烈。
---
結語:供應鏈安全 × 市場現實
黃仁勳的策略可被總結為「兩手策略」:
一手強化製造基地多元化,提升供應鏈彈性,分散地緣政治風險;
一手維繫與中國的合作關係,確保在全球最大科技市場之一保持影響力。
未來,NVIDIA是否能在技術創新、供應網穩定與全球市場布局三者間取得平衡,將是影響全球半導體產業格局的關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