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六4/19(日)參加員林市公所與好好生活舉辦的桐花祭走讀,一行人從員林火車站啟程,迎面而來的是濃厚的歷史氛圍。昔日繁忙的火車站承載著小鎮興衰,如今高架化的鐵路讓交通更順暢,而站前依舊留存著在地人的集體記憶。
火車站北側矗立著1970年代興建的員林鐵路穀倉(又稱員林立庫),這十座圓柱體連結的混凝土建築高達八層樓,是當年臺灣經濟起飛時期為穀物進出口而設置的巨大倉庫。如今灰色的穀倉靜默守望鐵道,牆上斑駁的「鐵路倉庫」字樣依稀可見,彷彿向旅人述說著產業輝煌的過往。
轉個彎,順著中山路漫步,走讀隊伍駐足於標準檢驗局員林辦事處,門前可見一棟日治時期建築工法洋樓樣式的,其前身是日治時期設立的青果檢查所,當年專門檢驗外銷香蕉等農產品。這棟建築2020年登錄為歷史建築,如今在現代辦公用途中仍保留了殖民時代農業興盛的見證。
於標準檢驗局員林辦事處對面的員林寺(員林禪寺),這座佛寺別有一番東洋風情—1931年由日本禪師岡部快道將臺中拆卸的武德殿材料運至此地重建。日式木構的金鳳山員林寺帶有樸雅的美感,傳說原本那些木材是要用於建台北圓山神社,卻因緣際會成就了員林的一座莊嚴梵宇。寺院寧靜聳立於喧囂城市一隅,見證戰火與社會變遷,也成為老街區的重要精神地標。
廟宇與中山路的人文風華
接者慢步到火車站前的「夢幻三家」小吃店,「夢幻三家」是員林火車站前的三家知名小吃店,分別為「夢幻三家元老—員林小吃店」、「大眾麵食館」及「夢幻三家—第三家」 。這三家店緊鄰而立,各自有其特色菜色,如排骨飯、爌肉飯等,深受在地人喜愛。
員林福寧宮,位於彰化縣員林市中山路二段,是當地歷史悠久且香火鼎盛的媽祖廟,主祀天上聖母媽祖。其歷史可追溯至清雍正四年(1726年),最初與廣東移民共建的廣福宮合祀媽祖與三山國王。由於閩粵移民在生活習俗、語言及祭典儀式上的差異,後來分建為福寧宮(主祀媽祖)與廣寧宮(主祀三山國王)、福寧宮的建築歷經多次修繕與重建,現今的廟宇於日治昭和丙寅年(1926年)遷建至現址,成為一座莊嚴的廟堂。正殿中龕主祀天上聖母,左龕祀伽藍主宰,右龕祀註生娘娘,是員林市香火鼎盛的廟宇之一。廟內保存有多塊珍貴匾額,如「澤被海疆」、「母德參天」、「桑邦永戴」等,其中「海國慈航」匾額上雕有八仙過海的浮雕圖案,為難得一見的藝術作品 。當日正好是媽祖聖誕,可見神桌上擺滿了不同的祭品,可見廟方的用心。
繼續前行,來到長春醫院,這家現代化的醫療機構位於員集路二段501號,為居民提供完善的醫療服務。長春醫院的前身可追溯至1921年,由林糊醫師創立,當時名為「長春醫院」,是員林地區最早的私人醫院之一。林糊醫師不僅在醫療領域有卓越貢獻,亦積極參與政治與文化運動,目前已變成3間新的店面,但可是可以看到外觀與在MR.GAPAO嘎拋先生看到以往的建築內容。
接著轉個彎,沿著現今的鐵路高架步道前行,我們來到了昔日的糖鐵員林車站。這座小火車站由日治時期的明治製糖株式會社於1919年設立,曾是員林糖廠的運輸樞紐,五分車自此將甘蔗原料載往全台各地。如今雖然糖業已漸式微,站體也不復當年熱絡,但老照片與殘存的軌道遺跡仍低語著一段關於員林農工繁榮的記憶。
走出舊糖鐵站,映入眼簾的是俗稱「車路口」的街頭路段。據在地耆老口述,這裡曾是大車與小車司機們每日集結的起點,不僅是交通轉運中心,更是員林通往鹿港與南投的重要節點。台一線中山路貫穿其中,使得車水馬龍、行商雲集,逐漸形成一處宛如員林西門町般熱鬧的城市角落。從學生趕路上課、商旅奔波南北,到現代各式店家林立與街邊叫賣聲不絕於耳,車路口至今仍保有昔日那股市街節奏與生命力。
沿著民生路往東走,我們走進了一條藏有深厚歷史肌理的老街—打石巷。這條不足500公尺的小巷,是清代員林最早發展的街區之一。當時因鄰近地勢適合石器加工,許多打石、鐵器工匠在此落腳,巷內敲打聲日夜不歇,因此得名「打石巷」。這裡也曾經是物資供應核心,販售從新生嬰兒衣物、書包到棺木、紙錢等「從搖籃到墳墓」的生活所需,說它是早年員林的百貨街亦不為過。
雖然今日商業重心已轉移,打石巷卻依舊保留著歲月痕跡。石板路蜿蜒曲折、老牆斑駁滲光,幾間仍在營業的製香店、草藥鋪與傳統家庭工坊,繼續守護著這條巷子的靈魂。巷尾所接的,正是員林第一市場。
員林第一市場,地方俗稱「一市仔」,自1902年日治時期設立以來,已逾百年歷史。這座超過百年歷史的市場,是昔日員林城鎮最重要的經濟命脈。無論是日治時期的配給制度,還是戰後的物資流通與地方產業重建,第一市場始終扮演市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角色。最初為改善環境衛生,將清代的露天市集集中於廣寧宮附近,建造簡易市場建築。1935年,市場進行改建,採用紅磚結構,平面呈「回」字形,中央設有天井,並設置通風設備,展現當時公共建築的先進理念 。
然而,隨著都市發展,原有的紅磚建築逐漸被後來的鐵皮屋所覆蓋,僅在市場內部仍可見部分原貌 。 2021年,員林第一市場被登錄為歷史建築,成為員林現存日治時期大型公共建築的代表之一 。市場不僅是商業活動的中心,更承載著地方的歷史記憶與文化價值。
在第一市場轉個彎,馬上嗅到一股截然不同的新鮮氣息。近年來,員林年輕一代返鄉投入創業,將傳統市場轉化為創意舞台。在第一市場的巷弄裡隱藏著日式料理小店壽司美術 Sushi Meishu,僅有幾席吧檯的攤位將握壽司、生魚料理做出美學質感,引來饕客們穿梭菜市場只為嚐一口鮮味。幾步之外,另一攤堡哥華茲 Burger What’s以哈利波特霍格華茲風格的店面裝飾,出人意料地販售手工美式漢堡;店主原本經營烘焙坊,如今結合烘焙技術轉型推出嚴選牛肉漢堡,成為市場裡的人氣美食。市場走道的轉角處,排隊人龍告訴我們這裡有旅人阿宏綠豆沙販売所——創辦人是在地年輕人,將古早味綠豆沙冰沙注入新巧思,每杯濃醇綿密的口感令人驚艷,是許多遊客必嘗的消暑甜品。另一側攤位前,掛著可愛招牌菜菜5哈哈,這是一家主打水耕蔬菜的創意農產品牌,將最新鮮的生菜沙拉從產地直送市場,用健康永續的理念為傳統市場注入一股清新風潮。在這些新創店家的帶動下,傳統市場不再只是長輩們的日常據點,也成了年輕族群流連的巷弄新樂園。員林第一市場因此出現彷彿美食選物版的夢幻組合,讓人可以在老市場一次滿足咖啡、甜點、漢堡與壽司等多元味蕾享受。傳統與現代在此交織,原本平凡的菜市場轉型為充滿活力與創意的社群打卡熱點,充分展現了員林創新的生活力。
出了市場沿著博愛街,我們走進了廣寧宮的後門,位於員林市中正路的廣寧宮,創建於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由當地士紳許學乾倡建,並於雍正四年(1726年)竣工。廣寧宮主祀三山國王,為早期粵籍移民的信仰中心,亦曾作為粵籍同鄉會的會館所在地。歷經1801年及1880年兩次大地震,廣寧宮兩度塌圮,後由信徒募款重建。日治初期,該廟曾被日軍佔用,設為日語講習所,後改為員林國小的前身,其見證了員林地區的歷史變遷。
廣寧宮建築格局為三殿兩廊式,前有牌樓,正殿主祀三山國王,後殿為三層樓建築,一樓主祀天上聖母,二樓為觀音佛祖殿,三樓為凌霄寶殿,主祀玉皇大帝。廟內保存有多件珍貴文物,如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由海陽縣劉壟弟子佳高敬奉的「敕封明貺三山國王」祖牌。
廣寧宮不僅是宗教信仰的中心,亦是員林地區的文化地標,見證了三百多年來的風風雨雨,至今仍是當地居民的重要信仰場所。
夢幻三家傳奇:從庶民美食到文青咖啡
老員林人常說:「火車站前有夢幻三家」,指的是站前並排的三間老字號中式小吃店。它們以大份量且平價的排骨飯、焢肉飯和古早麵聞名,每到用餐時刻總是座無虛席,幾代員林學子都曾在此飽餐一頓。傳統夢幻三家寄託著在地人的味蕾記憶與情感。然而,隨著時代演進,「夢幻三家」的名號也出現了新版本。近年在員林公園附近的萬年路,有一批返鄉青年開起特色店鋪,被喻為「新夢幻三家」,甚至擴大成為「新夢幻四家」,成為文青朝聖的新地標。
其中包含了充滿咖啡香氣的右舍咖啡(創立於2008年的質感咖啡店)、販售義式手工冰淇淋的幸福販賣所,以及主打墨西哥塔可料理的塔可利亞 Taqueria by 知返。有人笑稱,現在的年輕人來員林,一早先到右舍咖啡選購單品咖啡豆,午後在幸福販賣所品嘗開心果風味義式冰淇淋,接著去塔可利亞大啖香辣手撕豬肉塔可,把假日時光過得有滋有味。這些新興店家各具特色,好拍又好吃,串連起來彷彿一條美食與文創小旅行路線。老站前的夢幻三家滿足的是樸實飽足的庶民味,新興的夢幻三家/四家帶來的是精緻多元的創新滋味。兩代「夢幻」皆為人津津樂道,從中可以看到員林美食文化的世代交替與延續。傳統味道沒有消失,它們依然繁盛且經營有道;同時,新創業者們也在老城中開拓出屬於自己的天地。夢幻三家的傳奇,正以另一種形式在年輕世代手中續寫,呈現出新舊並存的迷人圖景。
興賢書院與城市新生
公園內的興賢書院,這座位於員林公園北側的三級古蹟前身是清嘉慶年間建立的文昌祠。作為員林最早的教育機構,書院見證了昔日士紳興學育才的努力,至今仍每年在農曆二月舉行文昌帝君聖誕祭典,保留傳統禮俗之美。書院經過歲月洗禮與地震損毀,已於20世紀末重修,白牆黑瓦間散發著靜謐書卷氣。
在書院附近的員林公園內,幾處紀念碑和銅像悄然佇立,講述著不為人熟知的故事。抬頭可見臺中縣于故縣長國楨紀念碑,這是為紀念1950年代深受地方愛戴的前台中縣長于國楨而設立。由于國楨治績卓著,他逝世後八堡圳水利會特地在當時台中縣政府所在地的員林公園豎立此碑,以昭追思。紀念碑由書法家于右任題字,古樸典雅,成為園中一景。
旁邊還有一塊碑文記錄著員林出了位日本時代的網球英雄柳金木:他是出生於員林的軟式網球選手,曾八度代表台灣赴日參賽並斬獲佳績。今日每年舉辦的「金木盃」全國軟網賽,即為了紀念柳金木與同鄉選手林天爵當年為國爭光的事蹟。
這些零散的紀念碑與故事,點綴在現代化的運動設施和綠地之中,彷彿歷史與現代在日常生活裡不經意地相遇。而在對面,佇立著特殊的社區——舊員林國小原址,如今已改建為高聳的員林國宅社區。這所創立於日治1898年的老學校在1986年遷至新址後,原校舍拆除興建起15層樓高的住宅大樓。老校園變身為全彰化規模最大的住商混合大樓,象徵著城市為了發展所做的蛻變。一路走來,員林的古今轉變儼然就在眼前:從清代書院到現代公園,從老學校到住宅大樓,新與舊的景觀以如此自然的方式毗鄰而存。
結語:歷史紋理中的創新活力
這趟走讀特別以好好生活書店作為終點。這間由年輕返鄉夥伴創立的獨立書店藏身於老屋裡,以文創策展和社區故事為使命。書店不僅販售書籍咖啡,也是《員林紀事》在地生活誌的據點,定期舉辦講座和導覽,串聯起地方創作者與居民。店長曹竣瑋正是土生土長的員林人,大學畢業後選擇回鄉開設這家書店,和志同道合者一起為家鄉注入新養分。在這充滿書香與咖啡香的小天地裡,老照片、老物件與年輕世代的創意出版物並排陳列,氛圍既知性又親切。
短短數公里的員林桐花祭走讀路線,彷彿打開了一本城市時光交織的圖冊。在這座小鎮裡,古蹟不是冰冷的歷史符號,而是孕育出新意的土壤;創新也不是對過往的切割,而是從傳統中汲取養分後的再創造。我們看到百年廟宇旁,有年輕人開起咖啡店;老市場深處,傳統美食和異國料理比鄰共生;古老街巷經過活化,再度成為人們探索在地文化的舞台。
也因為一座城市的魅力,來自古老傳承與新興創造的雙重滋養。而員林正是如此,在歷史紋理中綻放出創新活力,新與舊相得益彰、交相輝映。一邊是斑駁的老牆、飄香的古早味;一邊是炫麗的創意店招、迸發的青春笑聲。這樣的新舊並存,塑造出獨特的城市風景,也為居民與旅人帶來難忘的走讀體驗。員林,以厚實的人文底蘊承載創新的夢想,正散發出前所未有的迷人光彩。
#桐花祭走讀 #員林老街新風景
#員林第一市場 #夢幻三家
#好好生活書店 #員林故事
#地方創生 #城市散步 #文青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