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交換是文明的命脈。"-威廉·巴克利 (William F. Buckley Jr.)
你可以從最近的川普的關稅議題、最近關注某個國家匯率來決定去哪個國家玩,或是你近期有看我寫關於初階外匯證照筆記,這些都與我們今天要講的外匯有關,外匯是什麼?它是怎麼形成的?我們為什麼需要外匯?
外匯是什麼?
根據台灣央行的解釋,外匯是指外國貨幣,用外國貨幣來支付國外商品。外匯英文是foreign exchange,foreign的意思指國外,古英文指門外,代表說門外讓你感到陌生的感覺,exchange的意思指交換,古英文指相互給予和接受的行為,代表說雙方藉由相互索取對方想要的來達成交易,將這兩個單詞組合在一起,意思代表:"陌生的交易方式"。
如果以最原始的意思來說,以物易物可以算是一種外匯
外匯怎麼形成?
你可能聽完還是覺得一頭霧水,你可以想成有一家餐廳,它不收現金或刷卡,它只收黃金,這時的你聽到後,會去找其他人身上有黃金的人來交換黃金,這是外匯的雛形。
你聽到這個,是不是讓你突然想到像是手遊課金,要你拿錢去成遊戲點數後去購買你想要的商品,甚至有人發明了一種貨幣(彼特幣),並聲稱其安全性,要求花錢換成彼特幣才能進行交易並保證其"自由和安全"。
我們平常生活中在講的外匯指用本國以外的國家貨幣來進行交易,以我們台灣來說,像是用美元或是歐元等新台幣以外的貨幣交易都是屬於外匯交易。

平常我們外匯交易通常是以國家發行貨幣為主,圖片來自台灣銀行牌告匯率。
為什麼我們需要外匯?
第一個原因是省時間,這可以從比較優勢來看,比較優勢是一個經濟學術語,指在給予同樣的時間和資源下,雙方在不同事情上的產出結果。例如:有兩個國家,一個叫阿木國,一個叫鋼鐵國,阿木國由於樹木環繞,擅長製造木材,相對的鋼鐵煉製不擅長;鋼鐵國由於礦石環繞,擅長製造鋼鐵,相對的木工不擅長。這時我們可以用圖表來表示以下阿木國和鋼鐵國同時間下鋼鐵和木材的生產效率圖,就能得知阿木國在木材有比較優勢,可以生產木材,鋼鐵則是生產鋼鐵。

阿木國和鋼鐵國的生產效率圖
有了比較優勢而且雙方國家都在附近時,這時雙方只要做平時擅長的工作,讓原本工作時間(24天)縮短成平時的三分之二(16天)就能滿足雙方的生產需求,把多餘的時間拿來耍廢豈不是很香。
第二個原因是不會造成額外浪費,做不擅長的事情,不但效率低、成本高,還可能浪費原本可以拿來做擅長工作的資源。回到剛剛的例子,如果阿木國硬要自己開採礦石煉鋼,生產效率只有0.1鋼鐵每天,結果鋼還沒煉到足夠需求,一個月就到了。
由上述這兩個原因,你就會發現國與國分工可以讓兩國之間的生活更加便利,這也反映在我們的生活中,日本帶來的漫畫、美國帶來的汽水或是法國帶來的香水...,這些都是讓我們的生活品質變得更好的證明,但這也跑出了一個問題:明明國際貿易這麼好,外匯也只是交易貨幣之間的轉換,那為什麼美國會因為國際貿易的不開心而加關稅等措施?這些措施會對我們有什麼影響?這等到下一篇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