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往香港電影導演會對主角預測準確率高達八九成, 今年首增設配角獎,如果有人據歷史開出盤口就好了。我會買李琳琳同伍允龍 ,不是因為他們贏面大,而是勝率會被低估,賠率夠吸引。
林嶺東導演曾講:非凡的角色不容易跟觀眾產生連結,因為普通觀眾感受不到不普通的人。李和伍的角色都不是普通小人物,而他們的對手可能"演活了小人物",角色似乎輸了"人和",但獎項又未必是某個角色或個人的事。
當上面的💰越來越少,另一派的影響力自然增加。走柏林影展發行的電影,發展基金遲遲不敢批資助,背後投資者是那一派,而對家投資人又是誰?
今屆導演會終身成就獎王家衛,金像獎終身成就獎施南生,不約而同都是港產片打開國際市場的代表人物。多元化是否已代表業界共識?論海外傳統戲路,除動作片外,王家衛的文藝片號稱票房毒藥,從花樣年華到一代宗師,幫他打開歐美市場的海外代理商是那一位?
拉票影響賽果
入圍之後,綜合對電影的貢獻、角色及演員號召力、其他獎項贏面等多方面因素,有人成為團隊拉票重心,有人會被放棄,徹底陪跑。
金像獎決賽規則:75位評審 55%,演藝人協會 25%, 其他界別拉票基本可忽略。
破地獄雙姝入圍已經是對兩位演員的實力肯定,但她們並非團隊拉票的重心,因此較難翻盤。英皇旗下藝人眾多,可能將票集中於某一個人身上,因此未必完全沒機會。不過,最多藝人票的, 可能是TVB和Viu TV。
從最佳新導演提名可留意到《我談》是首部劇情片計劃全額資助,所以吳君如入不到圍不奇怪。表面上,此片有天下一做發行,但事實是天下一放棄《我談》 ,聯手安樂(放棄焚城)捧《怎麼說》 。《我談》就算拉票,也應該是導演優先。 鄧麗欣一向有主角做,時機未到,不必大費周章。
谷祖琳可能不會是團隊拉票優先次序中排最靠前的一個。但是,李琳琳則有可能集齊選民對整個團隊的支持。
文雋訪問李琳琳,結尾時有一段評價,當然不是他本人寫的。但他背出來,似乎也的確有發自內心的認同,這就是拉票令選民轉呔的號召力,當然不是簡單靠打親戚牌能夠做到。
看訪問,只要不是中學生閱讀理解,都應該知道李琳琳重複用一種好謙虛的方法提醒觀眾:我絕對不想靠年資歷贏後輩,其實大部分評審根本從未看過我的戲。如果猶疑不決,就提一提你,過往演出中,我作為一個演員,情緒可以放到幾大,又可以收到幾微, 其中反差、戲路闊度,是否夠說服力?(可能其他提名者暫時未有機會做得到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