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想要進入一個新的圈子,別人未必故意排斥你,但會用放大鏡看你。電影評論學會獎六強不入,評審對她的負評主要是演出不自然、話劇味、用力過猛等。雖然影評人只佔金像獎約2.5%票數,但當別人眾口一詞貼標籤,口碑始終不利。
香港電影傳統上較少用舞台演員,只有舞台劇改編,或角色本身是舞台人物才破例,並且是同一個導演(高志森)所拍。 謝君豪曾獲金馬🐴影帝,但似乎沒機會拍主流名導,多數時間北上拍電視劇,近幾年才多了合拍片演出。
如同自己開Firm要有幾個穩定客仔,演員需要跟三、四個經常開戲的導演建立合作關係,導演幾乎每部戲都預留一個角色給你,你就能在電影圈立足。道理聽起來簡單,多數人也不是不想做。名導通常有穩定拍檔陣容,新人很難打入,導演也不敢隨便用新人,因為舊人已建立起自己的商業價值。
朝代更迭,總有機會乘隙而入。演員需要伯樂,新導演更渴望支持。有的演員能夠縱橫影圈幾十年仍然風光,跟她願意廣泛播種有關( 可能《從今以後》都曾嘗試找她客串🤭,也許傾過劇本之後,接受不到如此程度無私付出) 。如果十粒穀種其中將來可能收穫一位名導,你首先要有十粒🌱。還算紅的時候,只想巴結大導,不願做新導演馬前卒;過氣之後,卻又未必有新導演能看得上你?這種事幾十年來一直發生,如炒股追漲殺跌是人之常情。
近年,學院派出身的新導演紛紛啟用舞台劇演員,目的之一當然想培養自己心腹愛將。傳統主流導演,例如鄭保瑞公開宣稱將來會更多用舞台劇演員,以他今時的地位,其言論有一定風向標作用。舞台演員演戲有力,有利於小本電影提高質素、或增加情緒感染力(如韋羅莎《年少日記》)。不過,沒有角色是非某人不可,那麼決定用某人的主要考慮始終都是,你肯為導演、為團隊付出幾多。令導演用你用得舒服襯手,建立口碑,真的不容易。想學嘢?就觀察嘉雯姐怎樣做啦😸 !
她無心插柳,但言談中有成功特質。這個人看似不埋堆、內向,怎樣確立自己在話劇界的地位?業餘演出也始終接到job? 如果不了解她的人有興趣搞一個演出,上網隨便看幾條訪問影片,人家是否能看出最關心的東西?
這些就是一個公眾人物能夠帶給觀眾的啟示。
🏆一個月前區嘉雯演出舞台劇《罪與罰》,李琳琳及allshallbewell部分幕後(外國監製)也有低調出席欣賞😉
🤣 4.27 金像獎 / 4.28 舞台劇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