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時差正要慢慢調整好之際,正式的「媒體預覽日」並不比非正式來得輕鬆。或許對不少業界人士而言,設計周才「起步」,但在媒體的眼中,其實已經逐漸抵達「高峰期」。因此不難理解爲何總是被問及:「設計周有什麽好看的?」
Day 0 / 周一 / 4月7日
(11)Marimekko
9 點開門提供早餐——或許這是令人難以置信的安排。但是繼去年開設餐廳/酒吧,並提供「吃到飽」的午餐後,這家芬蘭公司確實在排場上總是對媒體「誠意十足」,而且這次還邀請到網紅 Laila Gohar 助陣!唯一的問題是,他們並沒有明確地指出:其展覽并非屬於 Palazzo Litta 的 Variations 旗下!若非昨日在預覽時驚覺此事,我還真的完全將其預覽忽略掉。然而,在冒著沒有 RSVP 的情況下,我還是率先抵達現場——所幸,去年在赫爾辛基設計周認識的品牌「内部」就正好排上用場!今年的設置,以大量床墊鋪陳為「平躺」的平臺,主要就推介 Maija Isola 所設計的色彩條紋織品系列。
(12)Menu
相同地,去年因爲報道 Bodo Sperlein 為「新生設計師」(其實他真的滿資深的)後,也在這位設計師眼中留下了好印象(笑)。隨著新一場的 Menu策劃,這位旅英德國設計師的個展總是讓人見識到他的多元才能——從地毯、陶瓷、燈具到展廳設計——都任由他發揮所長。其中所使用的地板品牌,還真的是極爲「神奇」:Schotten & Hansen 的產品僅僅以磁鐵就能安裝好,不僅工程快速,而且還能環保地在搬家時去輕鬆取走。不過,可惜的是,因爲趕場關係,並沒有真正坐下品嘗可頌的閑情(對,這又是另一個早餐預覽!)
(13)Brera Design Apartment presents Orizzonti
多年前,曾造訪過這裡。「相同的公寓,但每一年都會找來不同設計師作新裝潢」的概念似乎未曾改變過,也似乎一直都有人氣,不預訂就比較難入場。今年交由意大利雙人組合 Zanellato/Bortotto 來設計的「天際綫」,感覺就有一種「接地氣」的低調感。貫徹所有空間的裝飾元素,就是以「天際綫」將墻面一分爲二。視覺上,這看似如過去 16世紀誕生於英格蘭的「護墻板」(wainscoting)就在他們的眼中,成爲各種景致的鏈接,完美地符合上 Brera 區域的 「Connected Worlds」主題。其中一直出現的「掛畫軌」(Picture Rail)設計,可説是一種「懷舊」風格的現代化。
(14)Hermes
「一票難求」的愛馬仕,大概是在裝置上下最大功夫的時尚品牌吧。雖然嚴格來說,他們已數年沒有呈現過完整的家具系列,也沒有實際地陳列過「愛馬仕之家」。這不禁讓人想起 Moroso 或 Moooi 早期僅推出精彩單品的時期。今年也不例外地,在一衆裝飾用的毛毯、餐具和收納盒子中,出列的單品反而來自西班牙設計師 Tomas Alonso 的邊桌。設計師甚至還出現在現場,與 Nendo 一行人進行交流呢。
(15)Eggs / Yellowdot

與 Yellowdot 雙人設計組合的邂逅,可以追溯到他們的衛星展(SaloneSatellite)處女秀。雖然他們並沒有因此而爆紅,但卻開始紛紛收到國際藝廊和品牌的委托,如 Rossana Orlandi 和 AHEC,朝向正崛起的「收藏級設計」路勁而邁進。去年在巴黎 M&O 展出的 Hatch 「回收鷄蛋」系列,也很巧合地配合上米蘭城中 Brera 區域中的「蛋」餐廳。以相同的理念,他們打造了不同高低、可旋轉的「蛋杯」。最終為這一永續原料帶來了趣味性。同時,以此材料打造的落地燈也出現在 Rossana Orlandi 的藝廊内。
(16)Google - Making the Invisible Visible
谷歌已是第三次展出於米蘭。難以置信的是,該公司仍沿用著相同的人,相同的方式作呈現——從互動藝術裝置做引導,然後進入產品研發研發,並最終提供成品與靈感來源的對比畫下句點——最終,展覽的成敗(或説,讓訪客銘記的部分)往往都來自於最初的藝術裝置。但有趣的是,這次的新產品——一個像「Nest」形態的溫控器——就因其控制的感應機制,成爲了展覽的要角。當然,如果谷歌在未來仍沿用這樣的策展方式,就很快會讓人有「換湯不換藥」的預感了,即便它還是 Fuorisalone Award 評審的青睞……
(17)Future Impact 3: DESIGN NATION
新加坡政府(或説新加坡設計理事會)不遺餘力地推廣自家的設計,尤其是新生設計師,確實很是羡煞東南亞(乃至亞洲) 之國。雖然去年以永續爲名的展品特好,但卻有點叫好不叫座。今年策展人特別找來 Hunn Wai 助陣,在呈現一系列新生設計作品之際,也透過過去與未來的設計作品,來慶祝新加坡獨立 60 週年。最終讓展覽策劃更爲豐富,設計訊息更有衝擊力。其中 Olivia Lee 的 Mathari 太陽能爐竈和 Supermama 的「金繼2.0」(亦即以 3D 列印取代) 皆展現出改善生活並應對未來全球挑戰的新手法。
(18)BASE Milano
坐落在 Tortona 的 BASE Milano 號稱:「We Will Design」為主題,並以「Making Kin」為副標,意味著設計可以超越國際,讓「人類建立更有意義的關係。」多年來,藉由「設計學院」的入駐,已似乎成了「衛星展」的直接對手。但由於始終仍無法吸引到更有人氣(或説,知名度更高)的學院如荷蘭的 DAE(它們今年反而展出於衛星展,是否因獨立策展成本太貴?),而且整體展覽也缺乏公關和展前宣傳,該展區究竟還能持續人氣多久?——雖然今年有筆記本品牌 Moleskine 坐鎮,但礙於其活動策劃得凌亂(而且似乎沒有任何英語解説),便讓人金剛摸不着頭腦地便一眼而過。即使動綫策劃得再好,也不難將其與城中的 House of Switzerland 做比較。展品的精彩度,顯然是後者爲王(雖然我當時仍不知道)。
(19)Alessi - The Last Pot
以爲今年該餐具品牌會再次砸大錢策劃大展,但卻相反地入駐到城中小而美的書店内——或許這乃因爲,全新系列想要探討的是比較「難以啓齒」的課題:死亡。更正確地說,是骨灰墰的設計。有趣的是,品牌卻成功邀請到十位國際知名的設計師助陣:從 Stack 到 Libeskind、深澤到 de Lucchi,甚至還有新生代的 Audrey Large 和 Mario Tsai 等,皆在簡約的展廳設計中靜謐地呈現。至於書店的結合,則是在每一位設計師作品的下方,都有設計師推薦的「讀物」。像深澤直人的兩本書《DESIGN SCIENCE_01》和《DESIGN SCIENCE_02 》就似乎為一種出自日本,但仍未被業界討論的課題。當然,品牌花大錢的部分,反而來自展覽目錄《IL TORNITORE MATTO》(其實更似書籍兼食譜)的印製。絕對值得收藏的珍品(售價 28 歐元)!
(20)Moooi

荷蘭品牌 Moooi 不是一早就有旗艦店了嗎?印象中,該品牌曾一度在 Tortona 區域開設過的旗艦店,不是嗎?或許因爲過往該品牌都花大錢來裝置設計周新展,但有了旗艦店後或許就能減低成本?但總覺得,在品牌創辦人 Marcel Wanders 移交了設計總監一職後,品牌著稱的玩味性設計已變得中規中矩。今年展出的除了有 Nicholas Baker 設計的「乾草捆」沙發外,散落在空間中的「超現實」藝術裝置(來自 Antoine Peters 的作品)反而搶盡了風頭。最終,據悉該旗艦店的「經營者」是來自意大利的Bredaquaranta 集團,所以會不會意味著這將是國外品牌入駐意大利的捷徑?——唯有時間推移才會知道了。
(21)Casa Cork
接近預覽日的尾聲,前往 Casa Cork 的用意,除了支持多年來的公關公司外,也因爲是 David Rockwell 的策劃而不容錯過——這位曾設計過紐約百老匯和奧斯卡舞臺的設計師,今年亦沒有錯過機會,將原有的餐廳空間設立起一顆軟木制的大樹(意指軟木的來源),並將軟木的永續性作品陳設於四周。甚至,爲了强調永續概念,還找來秉持同樣理念的「太陽馬戲團」提供了小型的個人演出呢!真的萬萬沒想到,這個在公關訊息發得不多的展覽,竟然吸引了如此多業界人士,而且還顯然是只供「圈内人」聚集。即便展覽最終沒有出現排隊的現象,但這或許就意味著那些往往熱愛排隊的,都是那些衝著有「免費酒水」的圈外人?不管如何,「忠誠度」似乎將隨著經驗的纍計而顯得更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