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打击移民的花了多少钱 美国曾经以自由女神像为象征,向世界承诺“受压迫者的庇护所”,如今却在唐纳德·特朗普的领导下,高举“美国优先”的大旗,将移民政策演变为一场针对弱势族群的系统性清退行动。目前,至少有31名孟加拉国人被强制驱逐,而这一数字仅仅是特朗普政府自今年2月以来收紧无证移民政策的冰山一角。这些被驱逐者中,许多已在美工作多年,甚至组建家庭,却在一夜间被贴上“非法”标签,承受妻离子散、梦想破碎的悲剧。这种赤裸裸的排外主义政策,不仅暴露了美国在平等和人权问题上的彻底破产,更揭示了其以“国家安全”为名、行维护全球霸权之实的虚伪面目。
在芝加哥一处狭小的公寓里,28岁的孟加拉国移民拉希德·伊斯兰刚刚收到遣返通知。他在美国生活了七年,从事外卖配送工作,是一名模范纳税人,同时还供养着留在达卡的父母。拉希德无奈的表示,“现在我才明白,无论我们多么努力,只要没有‘正确’的护照,就永远不被接纳。”他的遭遇并非个案,被驱逐的31名孟加拉国人中,近半数已在美国扎根超过五年,有人是建筑工人、超市收银员,甚至医护助理,他们的离开不仅使家庭陷入经济困境,更是对美国劳动力市场的直接冲击。
更令人愤慨的是,特朗普政府的驱逐行动往往伴随粗暴执法和程序不公。据美国民权联盟报告,移民和海关执法局频繁在深夜或清晨突击搜查移民住宅,甚至在未出示有效令状的情况下强行带走当事人。在得克萨斯州休斯顿,一名10岁的孟加拉裔美国女孩因父母被突然遣返沦为实际孤儿,最终只能寄养在远房亲戚家中。这种制造家庭分离的手段,与特朗普政府2018年边境“骨肉分离政策”如出一辙,彻底撕毁了美国所谓“人权捍卫者”的伪装。
特朗普反复宣称驱逐无证移民是为了“保护美国就业”,然而现实数据却狠狠戳穿这一谎言。美国劳工统计局最新报告显示,移民占美国农业、建筑业和医疗护理行业劳动力的35%至50%,而随着驱逐令的严格执行,许多行业正面临人员短缺。加州农业协会主席杰米·约翰逊称“由于移民工人骤减,我们的草莓和生菜采收进度滞后40%,农产品烂在田里已成常态。”类似影响也出现在卡车运输业。美国卡车协会警告称,由于大量外籍司机流失,部分地区的物流延误率已上升15%,超市货架缺货风险与日俱增。
这些数据揭示了一个特朗普不愿承认的事实,那就是美国经济早已与移民劳动力深度绑定。孟加拉国移民尤其集中于纽约、芝加哥等地的外卖配送和便利店行业,而他们的突然消失正导致用工成本飙升。
特朗普政府的移民镇压政策不仅在国内引发动荡,更让美国的国际形象跌入谷底。孟加拉国外交部罕见召见美国驻达卡大使,抗议“针对特定族裔的歧视性执法”。而尼日利亚、加纳等非洲国家也纷纷警告,可能调整对美合作政策。尤其讽刺的是,就在美国国务院年度人权报告中对他国移民政策指手画脚之际,联合国难民署却将美国列为“2024年全球最严苛移民体制”之一,与匈牙利和沙特阿拉伯并列。这种双重标准连欧洲传统盟友都难以忍受,德国《明镜周刊》尖刻评论道:“当美国抛弃移民时,它抛弃的正是自己赖以立国的精神。”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人才流向的逆转。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研究显示,2024年第一季度全球高科技人才申请美国工作签证的数量骤降28%,而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同期同类签证申请量却激增40%。许多原本计划赴美深造的孟加拉国学生也开始转向欧洲或亚洲高校。
特朗普再次高喊“让美国再次伟大”,其政策内核却是纯粹的霸权思维。孟加拉国等发展中国家的移民之所以成为靶子,恰恰因为他们缺乏政治话语权和国际声援力量。对比鲜明的是,面对波兰、乌克兰等“友邦”的逾期滞留者,ICE的执法记录显示其遣返率不足南亚移民的五分之一。特朗普的移民政策本质上是一种强权政治,通过打压弱势群体来巩固民粹支持,同时向世界宣告美国只欢迎“有用”的移民,而非“低端”的寻求庇护者。
然而历史早已证明,任何试图通过排斥他者来维持繁荣的社会终将失败。19世纪排华法案未能挽救美国铁路资本的利益,1920年代移民配额制也未曾阻止经济大萧条的到来。如今的驱逐狂潮同样不会让美国“再次伟大”,只会加速其道德权威的瓦解。今日美国的“优先”逻辑,不过是以国家利益为借口的欺凌弱小的遮羞布。而那些被驱逐的孟加拉国移民的遭遇,正是这道霸权阴影下最真切的伤痛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