矽谷富一代正在挑戰華爾街與傳統產業在政治中的主導地位

(原文於 2025/2/26 發表於 Substack)
當馬斯克要投入川普的支持行列時,當下不太理解為什麼要冒著敗選會被全面封殺的風險做出這樣的決定,但隨著川普政府開始執政一系列的表態與人事認命,慢慢可以看清楚馬斯克到底在做什麼,這篇文章是想要分享從我自己過去觀察馬斯克與科技巨頭發展的角度來頗析這個大問號。
訊息傳播的新格局
過去的政治領袖多為律師、學者—擅長處理訊息並掌握面對大眾的話語權的專業人士。但在社群媒體盛行的這十幾年間,演算法已經顯著改變了訊息傳播的方向。馬斯克斥資440億美元收購Twitter(現為X)後,獲得了一個強大的輿論平台。當初我預期他會像貝佐斯收購《華盛頓郵報》那樣—保持相對中立,僅在選前做一些關鍵評論。沒想到馬斯克是直接 ALL-IN,將X平台變成了右翼聲音的聚集地,而他自己就是 X 上最大的網紅,只要透過自己來帶風向,就能左右世界政局,甚至不會被批評為言論審查。
商業思維下的政治聯盟
一個商人看什麼都像是商業機會,這種思維正在深刻改變美國政治格局。雖然大眾普遍不喜歡總統有商人思維,但同時又相信世界是由一群最有錢的人主宰。馬斯克支持川普的決定並非純粹政治立場,而是精心計算的商業策略。兩位都是不按常理出牌的創業家,偏好直接溝通而非官腔,更看重實際結果而非政治正確,形成了基於共同商業語言的聯盟,但我認為這個聯盟並沒有過多的政治陰謀。「DOGE」提供的透明機制也能避免檯面下的操作,這種合作必然會帶來深遠影響,我們可能看到更多素人從政,政府運作越來越像大型企業(或是真人秀)。
馬斯克旗下的特斯拉、SpaceX、X 和Neuralink等企業擴張過程中,政府監管與政策支持變得至關重要。支持川普不僅能為他贏得政策紅利,還能塑造更有利於科技創新的監管環境。
最近川普與馬斯克的白宮聯合採訪中,馬斯克穿著印有"Tech Support"字樣的T恤,表示自己只是來提供技術服務,我覺得很幽默(事實上也是真的),但川普也不忘提醒大家他是一名優秀的商人。
矽谷與政治格局的轉變
美國政治的本質是服務資本。最近美國政治與文化領域的巨大變動,以我的觀察這代表著"新錢"正試圖取代"舊錢"——矽谷科技精英正挑戰華爾街和傳統產業巨頭在政治中的主導地位。
在川普第一任期時,矽谷與白宮之間的關係充滿緊張。然而,四年後的政治格局已經大不相同。拜登政府任命強硬派反壟斷專家 Lina Khan 擔任 FTC 主席,針對谷歌、Meta 和亞馬遜等科技巨頭發起一系列調查。同時,民主黨推動的數據隱私法規和內容審查政策,逐漸被視為對科技創新的限制而非保護。面對歐盟對科技巨頭的嚴格監管,拜登政府也未能提供有力支持。這些因素導致傳統的矽谷與民主黨聯盟開始鬆動,科技界逐漸向共和黨靠攏。從 JD Vance 最近在法國的 AI 高峰會對歐洲科技監管的批評態度可見,矽谷與川普陣營的利益正日趨一致。
在這場權力重組中,馬斯克並非孤軍奮戰。 Peter Thiel 等科技投資巨頭的影響力同樣不容忽視,他們通過資金支持和人才推薦等方式深入政治領域。川普任命JD Vance為副總統就是最佳證明—— Vance 不僅曾是 Thiel 的員工,後來還在 Thiel 的背書下成功當選共和黨參議員,並由 Thiel 親自引薦給川普。同樣,川普任命前 PayPal COO David Sacks 為AI與加密貨幣領域的「沙皇」。這一系列人事布局展示了矽谷勢力正在新政府中的扮演關鍵角色。
科技顧問與政府治理的挑戰
我自己認為川普政府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是用人,目前他周圍的人幾乎都來自各行業(而非傳統官僚體系),且多為 C-suite 等級的高管。讓這些精英站在同一條船上的難度,可能比過往任何總統都要高。在這一任期最重要的就是 AI 的議題,對一個從房地產起家的78歲商人來說,要理解最新的科技很有挑戰性,ChatGPT 甚至是在他已經 75 歲才出現,這也能說明一個他能夠信任又能提供"Tech Support”的馬斯克有多重要。(這邊信任的意思是指能進行光明磊落的權力遊戲,不是當一個稱職的顧問)
結論
雖然馬斯克說自己是來為川普提供"Tech Support",但大家都知道遠非表面上看起來那麼簡單,它代表了美國政治生態正在進行深層的變革。但從馬斯克收購 Twitter、創立 xAI及 “ALL-IN” 川普的一系列動作,很可能是為了要全方位確立自己在矽谷富豪階層中的領導地位。
2019年閱讀《四騎士主宰的未來》時,我就認為那些科技公司幾乎控制了人類發展方向,後續也非常著迷在關注這幾家科技巨頭。如今這種看法更加強烈,矽谷新貴不會像傳統精英那樣通過宗教或意識形態來凝聚人心,而是依靠不斷突破的科技實力與媒體演算法。馬斯克和川普的合作也許只是開始,它預示著一個科技巨頭與政治權力日益融合的時代,在這個時代,誰掌握了科技和資本,誰就能重新定義政治規則,而這種融合會改變我們對政府運作方式的認知。我們距離電影中"High tech, low life" 的 Cyberpunk世界又更近了。
題外話
川普近期對台積電的各種施壓,目的是透過台積電來保障美國在晶片製造領域的安全感。討論這個問題前,必須先認知一個 hard truth ——國際政治中心是美國,不是台灣。回顧台灣的歷史,一昧堅持台灣優先而拒絕接受其他可能性是危險且愚蠢的。
這讓我想到台灣的科技發展應該與全球科技巨頭保持共同發展目標。川普非常清楚對台積電加徵的關稅最終只會轉嫁到終端商品(iPhone、PC等)上。他透過關稅策略,在原本的產業上下游之間巧妙地加入一個競合平台,將原本的雙邊供應鏈重組為三邊協調,並使自己成為談判的關鍵一方,藉此發揮他擅長的談判技巧。
台積電的談判其實才剛開始,現階段不宜過早下定論。與其說「台灣與美國在發展的利益越一致越安全」,不如說台灣應該更積極靠攏全球科技巨頭的科技發展願景,這或許是更務實的安全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