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米蘭設計周全記錄 - Day 2 - 改天再來?別鬧了!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5 分鐘
Works by John Giorno* at Triennale

Works by John Giorno* at Triennale

不可否認的是,米蘭城中 Brera 區域絕對是設計周中展覽最密集的區域(沒有之一)。所以,在人潮中邂逅上一刻的靜謐,是幸運;反之,肾上腺素提升之際仍得沉住氣,捉緊空隙,攝下設計亮點。人太多?改天再來?你別鬧了!




Day 2 / 周三 / 4月9日





(41) Charles & Ray Eames Foundation


Eames 孫子兼基金會主席Eames Demetrios(中)

Eames 孫子兼基金會主席Eames Demetrios(中)

一項難得的機會,被邀請到全新「Charles & Ray Eames 基金會」的成立開幕——這是在米蘭設計周「趕場」中值得參與的事嗎?尤其還會「占用」了早上的黃金時刻——然而,事實證明,唯有這樣的機會才得知在米蘭外的設計業,其實還有值得關注的事:當洛杉磯近期發生的大火差一點就將 Eames 之家燒毀後,其家族就決定要開始實行一項維護計劃,並希望透過全新的合作讓新生代設計師能透過 Eames 的理念來創造更好的未來。對於一家擁有如此偉大 Legacy 的「機構」而言,守舊已不再是傳承的最佳手法。相反,進一步開拓新邂逅才是。


(42)Unifor


raw-image
raw-image

Antonio Citterio 設計的辦公桌 Spring System,在一鍵之間,就能進行桌面的提升。概念算創新嗎?未必。還有公司會花大錢裝潢辦公室嗎?後疫情時期是一大考量——但或許整個展覽最有趣的地方,就是的找來「機器手」進行示範,感覺像是進入了未來:届時,員工們的主管會不會都變成了 AI 或機器人?


(43)Etel


raw-image

分佈在兩個藝廊中,能夠囊括下 Oscar Niemeyer 和 Claudia Moreira Salles 兩大巴西設計大師的這家品牌,其實并非產自意大利。在 1985 年由 Etel Carmona 成立迄今,一直專注於巴西設計和家具,特別是經典設計的再版。在 Oscar Niemeyer in Italia 這邊的展覽,就出現了稀有的 Praiana 躺椅;但反而是 Claudia 對「手工藝致敬」的展覽,則看見了這位擁有 50 年工作經驗的女性設計師,對稀有木料的再利用,并且還有一款手動開關的壁燈:讓人看的嘖嘖稱奇。

raw-image



(44)Hiro


raw-image

這家從電商出發的家具品牌,在展示作品的誠意上是滿分的——簡單開説,就是所有展品都能上網訂購。當然,因爲(仍)沒有旗艦店,所以參與設計周的目的也有效呈現出「實體」的家具,即便排場沒有像宜家那麽浩大,但仍有「小而美」的視覺性。另外,品牌也會透過定期的創意徵集活動積極吸引社區參與,獎勵新生設計師的創造力。接下來,就是要説好品牌的故事了……


(45)Tectona


raw-image

有些設計,僅僅透過櫥窗就可以略過:Muller Van Severen 的戶外家具系列。


(46)House of Switzerland


raw-image

欲在 Brera 區域内策劃聯展,并非件易事。特別因爲這裡空間有限(且昂貴!)所以,House of Switzerland 的「排隊」現象,或許很大原因乃來自地點和空間(達三層樓)的充裕,也或許給予齊集的是商業與藝術、新生與資深的設計單位——從 ECAL 到 Swisswool、Mudac 到 瑞士截癱基金會, 都展現出瑞士設計的新觀點。


(47)Manerba


raw-image

這家辦公家具品牌的崛起,可説歸功於創意總監 Federica Biasi 的 CMF 專長。然而,在 2023 年離開後(如今換成Ilaria Marelli),品牌走的是更沉穩的路綫,色彩的選擇都轉向深沉的大地色澤。不過有趣的是,這仍是一家 80% 為女性的品牌,因此在作風上或許比起其他家具品牌更「深謀遠慮」,不誇大行事。


(48)Tai Ping


raw-image


找來香港著名藝術家「又一山人」並推出了「香港前行」地毯,可説有一種「怎麽現在才成型?」的感慨。畢竟,太平是香港公司(成立於1956 年),而「紅藍白」條紋正是最能代表香港的形象。但如此有「民族性」的設計,對國際市場而言又是否有其吸引力?還有,在各家地毯品牌都紛紛展現獨特形象的時候(cc-tapis 是實驗性、Gan 是自然主義、Nanimarquina 是永續性),Tai Ping 又是否需要新的轉變呢?



(49)Radici


raw-image

進入這個宛如「萬花筒」的空間和裝置内,難以置信的是旗下「賣」的是墻紙和地毯。即便空間不大,但視覺性的震撼可是强大的,讓人不禁猜想,這一策劃會不會只是個牛刀小試?如果將其擴大至家具展的主會場空間,會不會創造出「爆紅」現象?設計師 Serena Confalonieri 的策展功力似乎仍未被大衆所發現呢。






(50)Bolzan


raw-image

去年開設的旗艦店,開啓了這家床墊品牌的新角色:究竟在床墊的設計上,還能夠有什麽變化呢?今年的 Woven Dreams 床頭板系列中,以 Julie Richoz 設計的 Backdrop 最有趣:看似即興地在床頭板上懸挂了被單,設計師其實想要「挑戰傳統的二維性,在臥室空間內提供意想不到的結構。」——然而,不能理解的是,爲何單純的新品展示必定得冠上一個主題,然後標明是「沉浸式」展覽呢?




(51)FISCHBACHER 1819


這家瑞士織品品牌與荷蘭設計師 Marcel Wanders 的聯名之作,並不如想象中「誇大」,甚至還有些反高潮。將甲骨文般的圖騰融入到其 Ancient Memories 系列中,乃以大麻做主,希望將這遠古且永續材料提供新的工藝可能性。


(52)JS. Thonet


JS 即為知名德國時裝設計師 Jil Sander。離開了其名時尚品牌而進入家具業的路徑,其實並不讓人意外。與著名德國家具品牌聯名的兩大系列中,最讓人感覺「大衆化」的,就是以藤條編制的或皮革製成座椅的 NORDIC 系列。最終有效將顯得沉穩的 Marcel Breuer 經典鋼管制懸臂椅再造帶來清新感。


(53)YOY


raw-image

衛星展出道的日本雙人團隊 YOY,向來被業界號稱「小 Nendo」。然而,就算不如 Nendo 那樣「大量產」,但他們頻頻出現在米蘭設計周的能見度亦展示出他們(至少在創意和資金上)並非省油的燈。即便今年的光芒被臨近的「排隊展覽」 Etro 以及門外的手脚架設置所掩蓋。但兩個不同的項目,仍可勾起訪客好奇心。尤其將星座化作燈具 CONSTELLATIONS,會不會再次讓燈具品牌傾心下單呢?


(54)Dilmos


論「收藏級設計」,Dilmos 藝廊可說始祖之一。但如同今年展出的設計師(或自稱「雕塑攝影師」)Daniele Papuli,其事業生涯已有足足超過三、四十年的歷史。新系列 Fragmenti 采用了紙張的輕盈和強度並賦予其生命。最終作品,為功能性的家具帶來如年輪般的視覺性,似乎提出了一種「搖籃到搖籃」的表現,當然也是另類「永續性」的代表。


(55)Time & Style


甫進入第一家店内(L.go Treves, 2)時所面對上的空曠感,確實有「包場」的感覺。或許是店内的博物館般的設置,又或許是「空調」創造的涼爽,讓逛展起來甚爲舒適和悠閑。而在轉角的第二家店内(Via S. Marco, 13),則給人一種如去年那樣、原封不動的「家具陳列室」感。然而,仔細觀察,才會意識到新品隱藏在其中:像玻璃燭臺 After Dark 或陶瓷製的 Kasama 茶几等。而第三家(Via Eugenio Balzan, 4)且最小的店面,則因爲時間有限選擇放棄(笑)。


(56)Marsotto


raw-image

談到最小,這家大理石品牌最引人入勝的地方,就是其店面乃由 Nendo 所設計。但其家具產品的印象,卻都僅停留在疫情前 Nendo 設計的系列。並非後繼沒有新品,但像今年由旅法澳大利設計師 Robert Stadler 的 New Wave 就不如他的「蔬菜系列」來得有趣。功能性確實在,但設計師的風格似乎過於被「極簡化」了。






(57)Bisazza


raw-image

繼去年的「動漫」系列(Daniel Arsham 設計)後,今年再續相同的概念,來自洛杉磯和柏林的藝術家團隊 eBoy,以他們著稱的「像素藝術」創作。説不上驚艷,緣由今日的馬賽克公司應該是什麽圖案都能達成吧。所以,這是否代表馬賽克的可能性已達到了瓶頸?比起陶瓷磚的設計,確實有些真實性。


(58)Tacchini


raw-image

入駐到城内開設旗艦店,其展示或許滿足了居家裝潢之需,但似乎卻「少了」點什麽……回想到過去品牌在主會場内總是以「白立方」的方式呈現新品時,總是給人一種陳列室般的簡約。所以,當品牌的家具「入住」到真正的居家時,卻還依然應用相同的裝飾,也確實還有一點「無聊」?對於一家擁有 60 年歷史的品牌而言,是否該有些「折衷」,甚至「住過」感?


(59) Agape


raw-image

Agape 這家浴室公司,會不會有時候真的太擠了?雖然空間達到三層樓,但總是將空間塞滿滿(今年收錄了達 7 家品牌產品)並再加上人流,肯定會有錯過些什麽的情況。如果說唯一讓人有印象的設計,那就是如「琥珀」製成的玻璃洗手盆 Massicci:由 Marco Zito 所設計。可見,玻璃製品已變得無處不在了。


(60)Carpanese Home


raw-image

1990 年由 Marco Bellani 成立的這家品牌,若非在今年囊括下新生設計師如 Giorgio Bonaguro 和 Matteo Zorzenoni (還有 Federico Peri 作策展)的話,那肯定就不在造訪的考慮内。雖然展廳入駐到很容易就被忽略的店面内,但所呈現的 11 件家居,皆在人們熟悉的樣式提供了一些 Twist:Giorgio 的邊桌,讓漆木結合石料而帶出反差性;Matteo 的開放式櫥櫃,在支撐結構上注入些幾何感——最終確實符合上主題:Beyond The Shape。


(61)Gucci


「Gucci 有什麽好看的?那些設計師我都不認識。」——聽到一位編輯這樣說時,我是整個傻眼。難道「不認識」不就代表了該造訪的原因嗎?現實是,不管是入場預定、展廳和展品陳設、到伴手禮(亦即展覽目錄),Gucci 都可説是設想周到。這場「Bamboo Encounters」的目的,即便是以品牌旗下著稱的竹子手柄包包做出發點,但最終卻任由設計師發揮奇想:從家具到燈具,裝飾品甚至是風箏,都展現竹子的可能性。未來會不會有專屬的家具系列?或許在「收藏級設計」崛起的當下,已沒此必要了。

raw-image


(62)LAYER (10 Corso Como)


自 10 Corso Como 「轉型」 成爲白立方式的藝廊後(尤其二樓部分),在此策劃展覽的設計單位往往都能藉由其人氣而獲得絕佳的曝光率——尤其 LAYER 還在午間提供免費酒水。但對於這家比較少出現在設計周的「工業設計工作室」——他們還只堅持設計永續性產品——所以這樣的人流卻是是必須的。當然,展覽成功的原因,或許是工作室除了回顧了過往的展品外,也帶來了全新的「原型」設計,如從藻類供電的油燈、便攜式雨水收集系統、還有可堆疊陶瓷製冷系統等。首席設計師 Benjamin(以及其員工)在場解説也是個極爲難得的「面試」過程。


(63)Triennale


raw-image

三年舘去年的展覽有些「回勇」,但在沒有特別的宣傳下,不少該被獲得聚焦的策劃,也都成爲「跑龍套」的配角:如 Giulio Iacchetti 策劃的 Against war. 7 designers for EMERGENCY 本來應該獲得更大的舞臺,但沒有;而來自意大利鋁材質公司 HYLEtech 的 Light in Matter 設置,卻在 Emanuel Gargano 的策劃下感覺「英雄無用武之地」,即便設計是多麽高科技且有趣。連深澤直人的 Playful Sculptures(JAKUETS) 也因爲置於後方庭院,而讓趕場中因動綫不流暢被跳過……


(64)Taroni


Taroni 也展出於米蘭衛星展中。

Taroni 也展出於米蘭衛星展中。

如果不曾聽聞 Taroni 品牌之名,那是一家只會出現在僅僅時尚圈的公司,乃一家絲綢製造商,為業界各大高端品牌提供布料。那究竟是什麽原因該品牌會出現在米蘭設計周呢?進入只能預約的「Taroni Laboratorio」計劃展覽中,便立即受到品牌擁有人 Maximilian 和妻子兼藝術家 Lillian Grant 的歡迎,並呈現了他們的概念:將品牌旗下的邊角料編織成挂毯、枕套、和地毯。其目的,除了達到永續性外,也希望能借此機會尋找新的創意合作方。


(65)24 HOURS (Riviera)


24 HOURS 展覽,簡單來說就是「新壁鐘設計」。找來 24 位當代設計師進行天馬行空設想的,是來自 Simple Flair 和 Jamie Wolfond 的策劃。有趣的是,Simple Flair 也是 Convey 的策劃人(已安排在明天的行程中)。有趣的是,這家創意公司當晚的安排,似乎比起展覽中的壁鐘還來的有話題——在人滿爲患的開幕酒會中,瞬間被搶光的飲料和「琴酒果凍」(因爲太少)預算,還真的讓衆人哭笑不得。



(C) Peter Ross

(C) Peter Ross

(*)John Giorno (1936-2019),1958年,他以優異成績從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畢業。年輕時,他出現在安迪沃荷的藝術電影《睡眠》(Sleep),從而在藝術界引起了廣泛關注。在其長達50多年藝術生涯中,創作脈絡始於詩歌,最終也超越詩歌,涵蓋電影、繪畫、聲音裝置和雕塑等等多元媒材。Giorno 被公認為美國最具影響力的詩人之一,以其對詩歌語言形式和媒介的創新實驗而聞名。他在身前始終認為詩所擁有的表現力被其他藝術形式給低估掩蓋過去。



行業咨詢、公司顧問服務

郵箱:rejectiomagazines[at]gmail.com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賞物誌》的編輯主義
10會員
69內容數
我們正處在一個「後設計」時代裡:我們懂得體驗,卻只在乎打卡自拍;我們懂得設計,卻説不出美的用意;我們懂得生活,卻以逃離辦公至上——編輯一本設計雜誌的日常,即從「開箱」展覽、「開箱」創意展開。
2025/04/30
米蘭家具展首日,必然是得越早到越好。爲什麽?印象中,適逢 Euroluce 的舉辦,主會場所吸引的人潮總是比隔一年的厨具/衛浴有所增加。不管如何,自從上一届的燈具展交由 Formafantasma 來設計整體展位規劃和「情境」後,這些展館中也都覆蓋上一層日落的灰暗,讓各家品牌的展品「發光」。
Thumbnail
2025/04/30
米蘭家具展首日,必然是得越早到越好。爲什麽?印象中,適逢 Euroluce 的舉辦,主會場所吸引的人潮總是比隔一年的厨具/衛浴有所增加。不管如何,自從上一届的燈具展交由 Formafantasma 來設計整體展位規劃和「情境」後,這些展館中也都覆蓋上一層日落的灰暗,讓各家品牌的展品「發光」。
Thumbnail
2025/04/29
在時差正要慢慢調整好之際,正式的「媒體預覽日」並不比非正式來得輕鬆。或許對不少業界人士而言,設計周才「起步」,但在媒體的眼中,其實已經逐漸抵達「高峰期」。因此不難理解爲何總是被問及:「設計周有什麽好看的?」
Thumbnail
2025/04/29
在時差正要慢慢調整好之際,正式的「媒體預覽日」並不比非正式來得輕鬆。或許對不少業界人士而言,設計周才「起步」,但在媒體的眼中,其實已經逐漸抵達「高峰期」。因此不難理解爲何總是被問及:「設計周有什麽好看的?」
Thumbnail
2025/04/28
嚴格來説,米蘭設計周正式於周一(4/7)開始——家具展則在周二(4/8)——但根據一些當地的公關表示,有些当地媒體甚至早在上一周就已開始前瞻:這就是爲什麽即使我預計早兩天抵達米蘭,卻一下飛機就有「遲到了」的意境。趕場確實在即。
Thumbnail
2025/04/28
嚴格來説,米蘭設計周正式於周一(4/7)開始——家具展則在周二(4/8)——但根據一些當地的公關表示,有些当地媒體甚至早在上一周就已開始前瞻:這就是爲什麽即使我預計早兩天抵達米蘭,卻一下飛機就有「遲到了」的意境。趕場確實在即。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每年4月、5月都是最多稅要繳的月份,當然大部份的人都是有機會繳到「綜合所得稅」,只是相當相當多人還不知道,原來繳給政府的稅!可以透過一些有活動的銀行信用卡或電子支付來繳,從繳費中賺一點點小確幸!就是賺個1%~2%大家也是很開心的,因為你們把沒回饋變成有回饋,就是用卡的最高境界 所得稅線上申報
Thumbnail
每年4月、5月都是最多稅要繳的月份,當然大部份的人都是有機會繳到「綜合所得稅」,只是相當相當多人還不知道,原來繳給政府的稅!可以透過一些有活動的銀行信用卡或電子支付來繳,從繳費中賺一點點小確幸!就是賺個1%~2%大家也是很開心的,因為你們把沒回饋變成有回饋,就是用卡的最高境界 所得稅線上申報
Thumbnail
歐洲不少老城市都有市集廣場,四周林立各種公會的建築、豪宅、政府機關、教堂、鐘樓等,外觀精細繁複的雕刻,每棟都在比美、比氣勢,數百年後親臨現場,空氣中似乎都彌漫著那股、彼此間相互較勁的煙硝味。
Thumbnail
歐洲不少老城市都有市集廣場,四周林立各種公會的建築、豪宅、政府機關、教堂、鐘樓等,外觀精細繁複的雕刻,每棟都在比美、比氣勢,數百年後親臨現場,空氣中似乎都彌漫著那股、彼此間相互較勁的煙硝味。
Thumbnail
兩岸的設計/家具展,透過這次參與,明顯地感受到對比。許多小細節,就讓我們進內文一一感受吧~
Thumbnail
兩岸的設計/家具展,透過這次參與,明顯地感受到對比。許多小細節,就讓我們進內文一一感受吧~
Thumbnail
近期有許多討論度很高的展覽話題,像是北師美術館的《戰鬥之城‧終》、奇美博物館的國際大展《從拉斐爾到梵谷: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科教館的「teamLab共創!未來園》以及《波隆那世界插畫大獎展》,這些很熱門的展覽,適逢暑假期間,據說連平日都人山人海,或是預約登記要排得比較久,讓不喜歡湊熱鬧的我望之
Thumbnail
近期有許多討論度很高的展覽話題,像是北師美術館的《戰鬥之城‧終》、奇美博物館的國際大展《從拉斐爾到梵谷: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科教館的「teamLab共創!未來園》以及《波隆那世界插畫大獎展》,這些很熱門的展覽,適逢暑假期間,據說連平日都人山人海,或是預約登記要排得比較久,讓不喜歡湊熱鬧的我望之
Thumbnail
週邊環境有特別規劃挺適合放鬆走走的。
Thumbnail
週邊環境有特別規劃挺適合放鬆走走的。
Thumbnail
好的,又來到了週一大魔王日。 天氣很好,但我不太好。 突然不知道自己要什麼,該往哪裡前進。為什麼一直卡在同一個地方,到底有什麼毛病。看著別人的展覽主題和展出的畫作,我發現我看不懂。是感知喪失了嗎?好想哭。 也懷疑著我是不是很沒料?明明有一些未成形的想法,卻好難真正的產出。中間那一段像是斷橋一樣
Thumbnail
好的,又來到了週一大魔王日。 天氣很好,但我不太好。 突然不知道自己要什麼,該往哪裡前進。為什麼一直卡在同一個地方,到底有什麼毛病。看著別人的展覽主題和展出的畫作,我發現我看不懂。是感知喪失了嗎?好想哭。 也懷疑著我是不是很沒料?明明有一些未成形的想法,卻好難真正的產出。中間那一段像是斷橋一樣
Thumbnail
(在西班牙的第十一天)假裝馬德里居民的一天 馬德里有世界上最密集的博物館,當初想在最後一天逛逛博物館沒想到多到令人選擇困難⋯
Thumbnail
(在西班牙的第十一天)假裝馬德里居民的一天 馬德里有世界上最密集的博物館,當初想在最後一天逛逛博物館沒想到多到令人選擇困難⋯
Thumbnail
對於自己在巴黎總是小心翼翼的過度敏感有些釋懷。第一次來到總是會被羅浮宮、奧賽一些熱門景點震懾到人潮的擁擠;在路上總是會小心翼翼,誰也不知道自己何時會變成小偷們的甕中鱉。幾次經驗之後,漸漸開始鼓起勇氣去一些當地人會參觀的博物館。人潮不會過分擁擠,參觀品質非常舒適,也可以看到一些藝術系學生或
Thumbnail
對於自己在巴黎總是小心翼翼的過度敏感有些釋懷。第一次來到總是會被羅浮宮、奧賽一些熱門景點震懾到人潮的擁擠;在路上總是會小心翼翼,誰也不知道自己何時會變成小偷們的甕中鱉。幾次經驗之後,漸漸開始鼓起勇氣去一些當地人會參觀的博物館。人潮不會過分擁擠,參觀品質非常舒適,也可以看到一些藝術系學生或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