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到大,我們習慣報出自己住在「信義區忠孝東路五段」「仁愛路三段」「中正區公園路」……甚至覺得這些名稱理所當然、不加思索。但如果我告訴你,這些詞彙不只是「儒家美德」,而是有系統地被設計出來,用來進行思想教化與空間洗腦,你會不會重新審視這座城市的街牌?
今天的冷知識,我們要從幾個你每天經過的地名出發,揭開「道德命名系統」背後的軍事心理戰設計。
忠孝仁愛信義和平——不是詩,而是統治語言
台灣在1950~1970年代的都市規劃與街道命名中,最常出現的就是:忠、孝、仁、愛、信、義、和、平、禮、義、廉、恥、中、正、民、主、自由
這些詞語看似源自儒家經典,但實際應用上,是從蔣中正政權時代的「文化統御」策略中延伸出來的系統性規劃。
早在1949年政府來台之初,國防部與內政部即發出密令:
「各地區新編行政單位與道路名,應以體現中華文化精神與忠君愛國之價值,為人民提供日常之潛移默化。」
說白話一點,就是:讓你每天生活在「忠孝仁愛」裡,自然內化對政權的認同。
為什麼台北市的幹道都是這幾個字?
讓我們看看今天的「台北市十大幹道」:
- 忠孝東路
- 仁愛路
- 信義路
- 羅斯福路
- 中山南北路
- 民生東西路
- 民權東西路
- 民族東西路
- 光復南北路
- 敦化南北路
其中,「忠孝仁愛信義」幾乎是從總統府向東劃開的整齊放射狀排列。這種結構不只是交通規劃,也是象徵政權中心向人民輻射道德價值的空間模型。
這與北京的「天安門-長安街-人民英雄紀念碑」同構,是一種政治意識形態的空間演練。
軍事編制與區名:為什麼全台都有「中正區」「信義區」?
全台目前有以下行政區重複出現:
- 中正區:台北市、基隆市、嘉義市、花蓮縣
- 信義區:台北市、台中市、台南市
- 中山區:台北市、新北市、基隆市
這些重複不是巧合,而是國民政府在接收日治時期都市後進行「去殖民再命名」的工程。
而根據當時內政部與警總的協同規劃建議:
- 將「日式命名」清除(如本町、旭町、若竹町);
- 以**蔣中正名號(中正、中山)**作為區名提升統一象徵;
- 配合三民主義核心詞彙(民權、民族、民生);
- 補以儒家倫理美德詞(忠孝仁愛信義和平);
- 對抗共產主義價值入侵,以日常生活空間作為「思想安全區」。
也就是說,我們現在生活在一座「意識形態預設值」的城市網絡裡。
連街道也是心理戰:「自由路」是誰不自由?
在許多縣市(台中、嘉義、台南、高雄),你會發現類似的街道名:
- 自由路
- 民主路
- 民族路
- 正氣街
- 建國路
- 光復路
這些街名在1950年代大量出現,是為了凸顯「我們與共產中國不同,我們有自由、有民主、有光復」的政權正當性。
但諷刺的是,這些「自由」的街道上,當時卻:
- 不可以聚會;
- 晚上有宵禁;
- 不能發表異議言論;
- 不可懸掛非官方旗幟。
這種現象被歷史學者稱為:「語言霸權式的城市空間建構」——讓你每天生活在一個說你有自由但你不能自由的系統裡。
冷知識尾聲:我們住在「道德模擬器」裡
你可能每天經過忠孝東路,從信義區回家,經過中正紀念堂旁邊的自由廣場。但你是否曾想過:
這些名字,不只是地址,
而是歷史遺留下來的價值框架, 是一座城市如何用「詞語」來教育你「應該成為怎樣的人」。
今天我們可以自由地在這些街道上討論這些名字,這本身就說明了我們從歷史中走出了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