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在城市生活的人,都有一輛熟悉的公車。台北的208、新北的857、高雄的紅36、甚至是客運的1823……你可能早已對這些數字產生了情感,但你有沒有想過:
今天的冷知識,將帶你從「公車號碼」這件最微小的日常,挖掘出台灣公共交通編制背後的制度記憶與歷史脈絡。這些號碼,是誰決定的?又是根據什麼邏輯來命名的?
公車號碼是怎麼來的?不是亂數,也不是美感,而是路網層級
我們以台北市為例。最初的公車路線由台灣省政府公共汽車處與台北市政府合作設置,從1950年代開始,為了區分營運區域與功能,依據**「號碼段落」來分類**:
台北市早期路線編號邏輯如下:
- 1~99:核心市區路線(主要行經中正、大同、中山、萬華等老市區)
- 100~199:擴展至外圍區域(如內湖、南港、文山)
- 200~299:跨行政區幹線(如板橋、三重、蘆洲進入台北)
- 300~399:聯營路線(不同公司共同營運)
- 500~599:新北市內部(過去為縣公車)
- 600~699:國道客運/快速公車編碼段
- 900~999:中長途公路局轉民營路線(如基隆-台北、桃園-板橋)
你以為「307」、「262」這些數字是隨機嗎?不,是因為這條路線同時跨過市中心與新北區域,所以被歸入「200段」的跨區幹線之列。
「紅線」、「綠線」、「藍線」不是捷運專屬:其實是公車先用的
早年在高雄與台北的公車系統中,為了方便辨識路線類型,曾以顏色加數字的方式來分類:
- 紅線:主幹線,連接交通樞紐;
- 綠線:支線,串聯住宅區;
- 藍線:特區、學區、或捷運接駁用途;
- 棕線/橘線:小型巴士、文教支線;
這種設計方式,最早出現在1990年代的台北市「捷運尚未通車前夕」,是模仿東京、大阪的「顏色+數字」視覺設計,試圖讓乘客快速辨識。
所以別以為只有捷運是「顏色系統」,其實公車早就用過,只是後來因捷運聲勢蓋過而被遺忘。
高雄的「紅35」為什麼是紅色?桃園為什麼沒有紅線?
這就進入「地方政府自治」的問題了。
**台灣各縣市的公車命名系統是分開設計的,互不統一!**因此:
- 高雄市公車紅線是從捷運紅線接駁來設計的編碼;
- 新北市的「F901」代表的是偏遠區「小巴接駁車(Feeder)」;
- 桃園的市區公車則多以四碼編號(如5032),因繼承公路局客運邏輯;
- 屏東、高雄、台南則仍沿用部分「軍用幹線路號」設計,如88、61線等。
也就是說,台灣的公車號碼體系,沒有統一標準,是各地方政治文化、發展時期與資源分配的結果。
這也導致:
- 一條路線進入兩縣市時,會變成不同號碼;
- 同一條公路上的兩輛公車,號碼邏輯可能完全不同;
- 外國人或外縣市旅客根本無法靠編號辨認方向,必須依賴Google Map。
那些消失的號碼,其實藏著歷史
你可能搭過「忠孝幹線」,但知不知道以前的「226」、「225」、「212」去哪了?
事實上,這些號碼在「幹線公車政策」上路後被整併或消失。而它們曾經服務過的區域,見證著都市發展的重心轉移——
- 忠孝東路公車從20多線縮減為幾條幹線;
- 景美公車總站廢除後,許多原山區編號被取消;
- 中華路原為公車主幹道,現在已被捷運取代;
這些變動,不只是交通優化,而是城市權力與空間重組的結果。
冷知識尾聲:公車號碼,是流動的歷史檔案
你每天搭的車,不只是抵達家的交通工具。那串看似隨機的號碼,其實是歷史的回聲:
它記錄了一座城市的擴張、誰被服務、誰被忽略,
它見證了哪條道路曾經是軍事要道,哪條街慢慢變成老人的唯一通道。
所以下一次你跳上262,不妨想想——它為什麼不叫162?為什麼是這個號碼?又為什麼原來那條線不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