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我不太確定,但高機率是謠言。
很清楚記得那天設計教室A只有一個人在裡面,是我們班的首任班代。她總給人一分神秘且孤獨的沒落感,而我的看法是:她是位靈魂帥氣的女孩。
談起她,是因為她讓我在建築系深刻體驗雜訊紛飛的初始案例。很多人說在建築系是沒有秘密的。只要被說出口、只要被發表於一個小角落,那很抱歉很有可能下一秒整個系上上下下都會串聯著這件事情。
最貼切的說法是:建築系學生之間的關係,緊密到令人出乎意料。
(對了,資訊的正確性與當事人的感受往往不被再次確認。就這樣散落在多數人的茶餘飯後,並大概率地被加以改編或者是補述。這可能是設計人的職業病犯了?)
是的,謠言不都是如此?但扣上建築系特色的謠言會是長成什麼模樣?這肯定不是主流思考方向吧(我猜)部分人看起來橫著來橫著活,各個活得很獨立且雲淡風輕。事實上在乎的人佔比會超乎自己原本的預期(這是在五年來與不同人的對話後,所約略下的論點)。但誰又能共感?
「有誰辦到人前不被說,人後不說人?」這個提問肯定是沒有。再不八卦的人,都有機會間接地談論到相關事宜。但是誰是自願成為那個被攤在話題上的存在?
謠言與傳謠言就本質來思考,似乎不過是一種訊息傳遞的畫面罷了。但它之所以有攻擊力,我的觀點是:與事實不符,造成他人的刻板印象或是先入為主的觀念。影響牽扯甚遠,是無法被忽視的。
很值得慶幸的是:不是所有人都是那種從相信到保存、到不求證與定案只需要三秒鐘歸檔的思考模式。不是所有人都是那種愚昧無知的存在。(這讓人覺得世界還是有點希望www)
政治學的課什麼都沒學會,就一些道理我記得很清楚。想更加靠近事實,那必須仰賴多方說法來求證與對其進行整合。都做到這一步了只能說是基本能力,未必真正達成最客觀的模樣。不過,按我的觀察而言,多數人是缺乏這點大學生素養(但就是各自的修養有差了)
-
在此刻分享跟自己有關的謠言故事好了。當時候親手將大一圖學課(必修)期中退選的時候,我只告訴了一位班上的女森,但在隔天是另一位完完全全沒想到的同學來詢問了我:「是不是不繼續唸建築了?」雖然不是很隱私的事情,但當下總感覺渾身不舒服,只是冷靜地回:你為什麼這麼說?
倘若以關心的層面來看謠言,其實未必是壞事。但其都足以勾勒出不快的情緒,何況是惡意中傷的謠言?
-
稀里呼嚕談了那麼久,回到文章最初始提及的人:她的事情總被停留在最不樂見的篇章裡,但幸好我們擁有一段神秘機緣。以致於讓我相信她就是那麼酷且帥氣的存在(欸她個人造成的傷害不算我贊同的範疇,這個要先講明白ok!)
-
欸所以,你與謠言的距離有多遠?是掌控言論者還是被安排在故事之中的角色?不管如何,永遠相信「謠言操控於既得利益者、傳於愚昧無知之人,最後止於智者」。但願世界再更美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