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有「恨」共 27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是的,我可以即時覺知到每一次的起心動念; 是的,我可以馬上覺察到每一次的分別我執, 是的,我可以。 但是,無數世積累的習氣慣性總是能找到空隙重新搶回主導權,重新內耗並糾結著自己。 原以為早已放下,並沒有真的放下; 原以為早就看透,並沒有真的看透; 原以為…竟然真的只是原以為。 生氣、嫉
Thumbnail
體驗這些過程.就讓他流走
我們這代人,像是一群被困在玻璃魚缸裡的洄游魚,徒勞地繞著圈,彼此凝視,眼神裡交織著困惑、麻木,以及揮之不去的厭煩。這厭煩,如同缸底的淤泥,日漸堆積,渾濁了原本清澈的水,也遮蔽了我們望向遠方的視線。 這一切,或許可以從「人是什麼」說起。
「但為了不要被發現,他們得假裝吃了,假裝跟那些吃了的人一樣,他們到底是在假裝正常,還是在裝瘋?不吃藥的人,看別人發瘋,但他又不能不跟他們有著類似的樣子,這是否比瘋了,或者乖乖吃藥更讓人難受呢?」 這一段,讓我想到《宋書·袁粲傳》中關於「狂泉」的寓言:國民喝了狂泉水而發狂,反以為「正常」的國主才是瘋狂,直到國主喝了泉水一起發狂,闔家歡喜。 「異常」、「正常」從來就是相對的,但當我們盲目追求歸屬、掙扎著逃避痛苦時,也許相對於我們心中的理想狀態,都是瘋狂至極吧。
紅燈籠微弱的光暈像是層層業火,隨著老師傅消失在夜色中,離去的腳步聲沉穩而緩慢,每一步都如同暮鼓喪鐘。 “當所有的問題被提出來時,答案就藏在那些過去的時光裡。”
The opposite of love is not hate, it's indifference 恨比愛更難以偽裝,沒有愛的地基建造不起仇恨的建築。 然而得不到回應的恨遠比得不到回應的愛更可悲,因為你無法以牙還牙回敬對方。
Thumbnail
限時公開
,父親外遇是「父親角色」的缺席、因弒父坐牢延伸成整個「親密關係」的缺席─是對母親不諒解的最高點,整個人也被拔除在社會、人際網絡之外─更多的是八年來她對自己人生的缺席,太多的黑暗與空白讓小雁重返社會時顯得畏縮、尷尬,當母親提議去給父親上個香、當她問母親有沒有辣椒醬(她與父親都嗜辣),都表現出她不知道如
Thumbnail
看到預告我也沒有特別期待...(心裡默默的害怕煽情狗血),還好只有那幾組鏡頭是這樣>< 小雁最後叫那句吳愛麗,我本來沒想到是這個意思耶。你這麼一說就通了!
最近在上台大法律系開放式課程的民總 第三章談到自然人 定義了權利義務發生在從出生到死亡的這段過程 因此死亡其實是在法律上需要被清楚定義的一件事: 心跳停止算不算死亡? 呼吸停止算不算死亡? 答案是都不算 因為都可以靠安裝體外循環機 / 葉克膜的方式維持呼吸心跳...
Thumbnail
在剛開始學習靈性的時,老師曾經告訴過我,在我的累世中,因為多半是當被害者,並沒有什麽業力,因此能夠學靈性學得很快。不過,學了幾年之後,現在我慢慢理解到,業力不大,也不代表沒有做過傷害別人的事。甚至有些時候,因為內心有著深深的「被害者信念」,反倒讓自己變得更不願易調整。
Thumbnail
「我就是恨你,明明你那麼善良。我恨你搶先實現了我的理想,我恨你優越的生活,我恨我當初如此不屑的你如今有了光明的前途。我也恨我自己的懦弱,我恨我自己運氣不夠,才能不夠。我把對我自己的恨一併給你,全部用來恨你。」
Thumbnail
或許在嫉妒裡有深深地羨慕吧!
這是一個主觀的世界,你看到的世界,可能與我看到的世界有所不同。你我在不同環境成長,接受不同知識文化滋養,對於同樣事物的詮釋可能會截然不同。因此,外物一切,包含我們日常生活所遭遇到的人,可能都是中性,只是我們透過自己的觀點,給他們貼上了標籤……
Thumbn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