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可能會好奇,為什麼美國明明是全球最強的經濟體,卻總在喊製造業回流、要對中國課關稅、要讓美元貶值?
這背後其實牽涉到一場橫跨數十年的戰略與財政拉鋸戰,而最近的跡象顯示,這場戰爭正準備進入下一個階段。
讓美股獵犬研究團隊為你解說。
美國為何想讓美元貶值?
這個問題得從債務說起。
從數據來看,美國聯邦政府債務總額在 2024 年第四季突破 36 兆美元,單季就新增超過 7,500 億美元債務。
這是由於美國政府為了支撐龐大的財政開支,長期依賴發行國債來籌措資金。
而因為美元是全球儲備貨幣,其他國家的央行、主權基金與機構投資者都需要持有大量美元資產,美國國債自然就成了全球資金的避風港。
這讓美國能夠在不需外匯準備限制下,不斷舉債,成本還比其他國家更低。
但這種結構也產生了副作用:
- 美元需求穩定上升 → 在全球資金搶買美元資產的情況下,美元匯率偏高
- 美元升值 → 美國出口商品在國際市場上價格變貴,競爭力下降
- 製造業競爭力受損 → 製造業外移、工廠關閉、失業上升
- 大量進口、少量出口 → 導致貿易逆差長期擴大
- 國內對外貿易與就業壓力加劇 → 政治氛圍轉向保護主義、要求回流製造業
同時,隨著聯準會升息,利率變高,美國政府每年光是支付國債利息就非常可觀。
所以,美國現在的兩大問題
- 債務利息負擔過重
- 貿易逆差結構性失衡
背後其實都指向同一個根源:美元長期被高估。
這也是為什麼美國近年來不斷試圖推動美元貶值,以達到
- 降低出口商品價格,改善貿易逆差
- 減輕美債壓力,延緩償債壓力
為了達成這個目標,美國政府並不只是等待市場自然調整,而是採取積極手段:
- 透過提高關稅,迫使其他國家升值本國貨幣
- 藉由軍事與安全議題施壓,要求盟國配合
- 提出將外國持有的美國國債轉為超長期(如100年)債券,藉此延後償債壓力、降低利息
這些策略,與 1985 年的「廣場協議」有異曲同工之妙,卻也顯示出一個更強勢、更焦慮的美國。
從「廣場協議」到「海湖莊園協議」:兩場貨幣戰的對比
1985 年的廣場協議,是美國與日本、西德、英國與法國協調合作,透過貨幣市場干預,讓美元貶值,改善當時貿易失衡的狀況。
當時的策略偏向合作與多邊主義,沒有動用關稅,也沒有涉及債務結構改變。
而現在,市場逐漸浮現出一個尚未成形、但方向明確的新協議──有學者戲稱它為「海湖莊園協議」(Mar-a-Lago Accord)。
這場新局,由美國主導,主要對象是中國,其策略則更加強硬與單邊。

兩場協議最大的差異,在於「合作」與「脅迫」的態度轉變。
廣場協議是一場貨幣協調試驗,而「海湖莊園協議」則更像是一場全面戰爭:貿易、債務、匯率、外交、安全議題全面捆綁,並且在美中對抗的地緣格局中進行。
這樣的轉變,不只是外交手段的變化,更反映出美國國力與世界局勢的根本調整。
1985 年的美國,雖然面臨強勢美元與貿易逆差問題,但仍處於冷戰尾聲、全球秩序相對穩定的時期。當時的主要對手是盟友——如日本與西德,雙方有共同的安全利益,具備談判與讓步的空間。廣場協議能夠成功,是因為它建立在一種「彼此合作、共同調整」的框架上,美元雖然貶值,但是在多方共識下進行的。
而今天的美國,面對的是結構性更加複雜的對手。中國不僅是全球最大出口國,還是美國在科技、軍事、影響力上的主要競爭者。美中之間不再只是「貿易不平衡」,而是全面競爭。這讓「海湖莊園協議」的操作邏輯轉向強勢:用高關稅逼迫中國讓步、用軍事與科技安全做為談判籌碼,甚至直接對外資要求重新配置美元資產。
這種綁架式的策略,或許能在短期內取得談判籌碼,但也會帶來三個長期風險:
- 去美元化加速:其他國家為了降低對美元體系的依賴,可能加速轉向本幣結算或多元儲備體系;
- 資本市場波動加劇:當美元不再穩定、國債結構被政治化,將對全球資金流動造成長期不確定性;
- 盟友信任破裂:如果連日本、歐洲都被迫接受不對等條件,美國的國際信用與領導力將受到削弱。
美元博弈未完,美股投資人該看哪裡?
從廣場協議到「海湖莊園協議」,表面上是貨幣政策與貿易工具的變化,實際上反映的是美國試圖重塑全球經濟秩序的戰略轉向。
對美股投資人而言,這不只是國際新聞,更會具體影響產業結構、資金流向。
接下來幾個觀察指標,值得特別留意:
- 美元指數走勢(DXY):美國是否釋出貨幣貶值訊號?
- 長天期美債政策:美國是否要開始發行50年或100年期國債?若是,將壓抑長債殖利率,並有利於科技成長股
- 美中貿易與供應鏈布局:若關稅政策升溫,將衝擊跨國製造、半導體與零組件供應鏈,需關注企業財報中的供應鏈風險
美股獵犬研究團隊認為,美元將不再只是結算工具,而是美國主導國際秩序的槓桿。
投資人雖無法改變政策走向,但能透過理解背後邏輯,優化資產配置,提前因應市場變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