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訪左鎮:在地景與人文交織中重讀西拉雅
壹、從二寮日出走向老街深巷
2025年5月初夏,台東藝術畫會的成員踏上左鎮,清晨二寮觀日,午後再返老街,這是一場地景與文化交錯的踏查旅程,是 #林昭慶藝術家引入的藝術家資源。上回,沒機會遇上林老師,這次,追逐畫會的足跡,再探左鎮。左鎮位處台南東南緣,地勢起伏、丘陵環抱,歷來即為西拉雅族活動的腹地。這裡的文化不是靜態展示,而是動態存在於石板街、接待所、家戶之間。
左鎮老街雖不長,卻是一條活的歷史軸線。短短百餘公尺,卻濃縮了返鄉青年對地方的文化想像與實踐。
貳、文化地景的再生成:從「#竹拤厝」到「#嘮嘮咖啡」
沿著街道走,我再次拜訪「嘮嘮咖啡Lawlaw」的主人 #吳俊霖(Vukin)。他的空間不僅是咖啡館,更是文化交會的「節點」(nodes),他的回鄉,記憶,述說都是承載歷史記憶、地方身分與未來展望。
「我們在左鎮國小旁重建『竹拤厝』,讓人們知道西拉雅家屋不是過去式,而是可以走進、坐下來、喝一杯的現在式。」『#竹拤厝』以刺竹與茅草築成,呈覆舟式屋頂、入口朝向街道。其地景意涵不只建築材料,更在於回應土地的方式,使用在地資源、尊重自然風向與生活節奏。當文化不再只是教科書,而成為村落裡實體存在的一座座「可居之地」,地方感也因此被重新建構。
參、#信仰地圖:祖靈、水壺與漢化神祇的共處
走訪左鎮多個聚落,可見形形色色的祭祀空間——阿立祖祠、公廨、漢廟並存共融。這是一幅立體信仰地圖,反映出地景中的歷史層疊。
「我們家族還拜祀壺,壺裡裝水祭阿立祖,不過年輕一輩已經不太知道意義了。」
這種以器皿為信仰媒介的傳統,顯示西拉雅文化擅長將信仰落實於生活器具,與土地深深連結。以 #白堊土燒製的「#矸仔祖」便源自左鎮當地的陶土。低溫燒成的特性,使得祭器成為保留文化的容器。
這裡的地理空間容納了文化的變遷與折衷:阿立祖與玄天上帝同壇共祀、祖靈儀式中混入基督教音樂,這種複合型的地景,是西拉雅文化適應壓力後的回應。
肆、語言與地理的斷裂與縫補
在與Vukin的對談中,我感受到地理並非只是地圖上的坐標,它同時也是記憶與語言的載體。左鎮的地景承載著曾經被迫遺忘的語言。「我參加語言復振計畫,用 #17世紀荷蘭人留下的拼音記錄西拉雅語,但語言斷層太大,要教會下一代很困難。」
語言是一種深層地理,它構成一群人觀看世界的方式。在失去語言的地景中,文化的回歸顯得更加艱鉅。尤其當西拉雅尚未被官方認定為原住民族,地景上的標示、地名與族群邊界也缺乏政治與法律的承認。
伍、#飲食、#喪葬與身體感的空間記憶
文化地景不只表現在眼見的建築與信仰,也體現在身體經驗,尤其飲食與喪葬是最具地方辨識度的記憶場域。「我們醃鹿內臟,做『#膏蚌鮭』,但年輕人嫌味道重,只在祭典時才會做。」
從食材選擇到喪禮空間的安排(如床下葬),反映出西拉雅文化對空間神聖性的認識,也揭示土地與身體的深度連結。
陸、#一條沒有圖騰的老街
與其他原住民族相較,西拉雅族沒有明顯的圖騰、頭目制度與服飾階級色彩。在左鎮老街的地景中,看不到明顯的族群邊界,卻能感受到「在場」的文化回聲。
這種模糊、不明確、卻深情的地景,正是西拉雅文化的獨特風貌。它不是一種被展示的文化,而是一種在土地上持續掙扎、對話與重構的生命節奏。
部份資料引用:
[1] 西拉雅族-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8%A5%BF%E6%8B%89%E9%9B%85%E6%97%8F
[2] 西拉雅族的傳統文化 - 中研院民族所數位典藏 https://www.ianthro.tw/p/76
[3] 關於西拉雅-食衣住行 https://www.siraya-nsa.gov.tw/zh-tw/about-siraya/life
[4] 發現西拉雅-從源頭說起 https://www.siraya-nsa.gov.tw/zh-tw/about-siraya/discover
[5] 左鎮有多元西拉雅祭祀文化 - 中華日報 https://www.cdns.com.tw/articles/343398
[6] 西拉雅族傳統住居文化之研究:家屋、公廨與聚落__臺灣博碩士論文 ... https://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login?o=dnclcdr&s=id%3D%22110NCKU5222078%22.&searchmode=basic
[7] 【專文】西拉雅族傳統住居文化之研究-以家屋之空間元素與行為 ... https://www.saht.org.tw/?p=1801
[8] 找回祖先的榮耀:淺談西拉雅族族服文化 - 原住民族文獻 https://ihc.cip.gov.tw/EJournal/EJournalCat/7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