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佛誕前後,先後參加了兩個由香港志蓮淨苑舉辦的佛法活動, 包括四月舉行的慈悲三昧水懺及五月舉行的佛誕浴佛法會之普佛。活動在佛門莊嚴之地舉行,作為佛學新手,匆匆網上「爬文」以了解相關儀規與禮儀,可惜資料寥寥可數。凡事都有第一次,心口掛著勇字便登記參加。沒料到,慈悲三昧水懺的內容如此震憾!
先由報名說起,手續簡單,但須註明將穿著海青抑或便服出席活動。穿甚麼服裝好呢? 「盲頭烏蠅」般在網上搜尋法會的圖片,一群群著海青的與會者,有黑色的、有啡色的。而淘寶顯示的,更儼如時裝,由大地色、泥黃色、橙色至淺紫色不等。為隆重其事,傻呼呼選擇了海青服,一心一意待官方whatsapp或短訊回覆寺苑的海青顏色後才加緊訂購。
一如網上資料,登記後的一兩日內會收到官方發出「登記成功」的訊息,附有報名編號、著裝登記、二維碼及注意事項。大會要求參加者配戴口罩、提早三十分鐘到場排班、量度體溫、未能出席者須事先登入網頁取消報名等,惟一直未有收到有關海青顏色的回覆,最後只好以便服赴會。
水懺當日,沿路有人指示報到的位置。出示二維碼後,會獲發一條頸繩,然後便可排隊等候進入臥佛殿。在進殿前,須脫鞋、脫帽排隊,已脫下的鞋須用膠袋盛載,不可赤手攜帶入內,感恩背包一向放著為濕雨傘而準備的膠袋,否則便「揦手唔成勢」。待工作人員在雙手噴灑消毒火酒後,參加者可自行在膠箱中拿取一本夾著一張粉紅色及一張黃色紙的經書,及內有一朵蘭花及約一吋長線香一個透明膠袋。
進殿後,我被安排到殿後最後排的位置,該區均是穿著便服的參加者。隨意翻開手上的經書,薄薄的。那麼誦經為何朝八晚六長達十小時呢?除了中午有「午齌」、水懺分上、中、下 三卷外,參與過才知道原來不少段落的朗讀速度比唱「粵劇」更緩慢,舉例「南」字,大致唸成「南...呀...吖...呀...吖...牙...雅...;呀...吖...呀...吖...牙...雅...」後才讀到「無」字。「無」字及該句、該段餘下的字同樣以類似的方式朗讀。另外,部份句子、部份段落須重覆誦讀,讀到某些段落時又須返回前文某一段的相關內容接著誦讀。讀到某些內容時,參加者更需跪拜。然而,跪拜也要觀察四周,因為並非全體參加者一齊跪拜的,而是以左右排方式輪流跪拜。
節奏如此緩慢,沉悶嗎?如平日有練習腹式呼吸的人士,相信會嚮往這種模式,因為字音被拉長後,跟讀時幾乎把腹內空氣用盡,需再吸氣才足夠繼續「...呀...吖...牙...雅...」。而最特別的是,當中有些段落是以極快的速度朗讀,簡直是眼口配合一大挑戰!在言語方面,盲猜是因不同帶領者的關係,有些內容會用普通話、有些則用廣東話一齊朗讀。
新手誦經有難度嗎?兩文三語雖是香港人的強項,但誦經並不是按文本讀出便行。對於佛學新手來說,要順利跟讀不是易事!首先,讀經的次序並不按經文的順序,有時更需跳至粉紅色紙或黃色紙的經文。兩張紙有甚麼分別呢?這是沒人預先告訴您的,無意間聽到工作人員的交談得知,一張是上午用、一張是下午用。要跟得上節奏,雙眼更要不時瞄向四周佛教徒手上經書的頁數。感恩的是,當他們發現有人望著他們手上的經書時,便會主動指出正在誦讀的句子,讓人可趕快拿捏節奏。其次,文中有不少非常用字如哆、唎、毗、憍、倨、悛、刦、恚、覉、妬、吽、拏、轗、麤、顙、鷂、麞、呪、弶、扠、罟、罾、黿、鼉、轢、蚋、覩、鬘、窬、鬭、讎、黷 、飡、衢、魑、魍、魎、樗、𨫼、斫、瘥、癘、怛等,未曾接觸者難以掌握某些字的粵音及普通話發音。場內的參加者雖然以長者為主,但大都經已熟練地把緩慢的句子、極快的段落背誦如流,毋須經書輔助,還能無縫轉換語言,甚為敬佩!對於有宗教信仰的長者來說,我認為這樣誦讀有助鍛鍊腦力,減慢衰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