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回到狂想世界,我是毓智。
今天的討論題目有些殘酷卻耐人尋味:「博物館失火時,一幅畫與一隻貓只能救一個,你會救誰?」
這個問題乍聽之下,多數人直覺會選擇「貓」。因為生命無價,一幅畫再貴重,也比不上一條活生生的生命。而且對許多人來說,畫作可能只是美的象徵,價值難以具體理解,更別說要跟貓咪那雙會撒嬌、會求救的眼神相比。
但如果我告訴你,那幅畫背後藏著的是一整段被掠奪、犧牲、殖民、抵抗所織成的歷史記憶呢?你還會覺得它只是一幅畫嗎?
就像我們面對一筆一百萬的現金,有人會拿去買車、有人拿去付房子頭期款、也有人拿來創業或投資——因為每個人對價值的定義不同。所以在這樣的選擇題中,關鍵也不在於「畫還是貓」,而在於:你理解了那幅畫的價值了嗎?
我們常常只看見文物表面的光鮮,卻忽略了它們得以留存至今,背後多少代人的付出、甚至性命的代價。
舉個例子:
在1930年代日軍進攻中國北方時,北平故宮超過70萬件珍貴文物面臨被焚毀或掠奪的命運。為了保存這批國寶,當時的國民政府下令將文物打包南遷。這場遷運行動歷時16年,橫跨北京、南京、貴陽、成都、昆明、重慶……將2萬多箱文物護送穿越戰火、山洪、疫病與空襲。
許多護送人員病死、遭山匪殺害,卻從未放棄。他們捨命守護的,不只是古董與字畫,而是一整個文明的脈絡與文化的靈魂。最終,這批文物有一部分來到了台灣,成為今天台北故宮博物院的核心館藏。
所以如果今天那幅畫正是這樣的文物之一,你能否輕易轉身只救下那隻貓?
我們也可以換一個視角來看。在《聖經》中,上帝吩咐挪亞建造方舟,把各種動植物與代表人類未來希望的東西裝載其中,以便在洪水後重新建立新的世界。某種程度上,諾亞方舟像是一座漂浮的博物館,收藏的是文明的未來與信仰的延續。
想像某天,地球文明毀滅,一位來自外星的探訪者偶然發現這幅畫。他會驚嘆:「曾經有這樣一個物種,能用畫筆捕捉情感與光影,這星球太了不起了!」
但若他只看到三隻小貓呢?他會覺得可愛,但是否能理解這個星球曾經擁有的深度與文明?
這並不是一個對或錯的選擇題,而是一次對價值與意義的重新審視。
你可以選擇救貓,因為你珍視生命;你也可以選擇救畫,因為你理解文明與歷史的重量。
以上就是我站在救畫的立場所分享的觀點,提供給你一些不一樣的思考角度。
謝謝大家收看,如果你喜歡這個頻道,歡迎訂閱與分享。我們每週一更新。
耶穌愛你,定意賜福與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