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
ETF的起源可追溯至1990年代初期,當時的市場需求是希望有一種像共同基金一樣多元分散,但又能在交易所像股票一樣便捷交易的金融工具。早期的ETF多為被動式管理,以追蹤特定指數為目標。
隨著市場發展,投資人對於追求超越指數報酬的需求日益增加,加上基金管理人的專業選股能力受到重視,主動式ETF的概念應運而生。主動式ETF與傳統被動式ETF最大的不同在於,前者並非追蹤特定指數,而是由基金經理人根據其專業判斷和研究分析,主動選擇投資標的並調整投資組合,目標是追求超越大盤或特定投資目標的表現。
台灣目前狀況
台灣市場在過去幾年一直有開放主動式ETF的呼聲,但在2025年之前,實際上並無主動式ETF在市場上交易。主管機關在2024年已釋出將開放主動式ETF的訊息,並於2025年初有較明確的規範方向。
在今年台灣迎來了首檔主動式ETF——野村臺灣智慧優選主動式ETF (00980A),由野村投信發行。這檔ETF採取季配息、設有收益平準金,並以「臺灣證券交易所發行量加權股價報酬指數」作為參考指標,但其投資策略是由經理人主動選股,主要布局大型股,搭配部分中小型股,單一持股權重設有上限,前十大持股合計權重亦有規範。
台灣開放主動式ETF被視為台灣ETF市場發展的重要里程碑,它結合了ETF交易便利性與主動基金專業管理的優勢,為投資人提供更多元的投資選擇。與傳統被動式ETF相比,主動式ETF的靈活性更高,基金經理人可根據市場變化動態調整投資組合,有機會在多變的(ex:川普關稅政策)市場中爭取更好的報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