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體時代,每個人都能開一個頻道、寫一篇貼文、錄一段影片,從手機端走進世界舞台。有人因此爆紅,有人默默無聞,有人熱情奔跑到筋疲力盡,有人只是靜靜走著,像不會說話的雲。
但你是否曾靜下心問自己: 「我這樣做,是為了什麼?」
如果只給你1秒鐘的直覺回答——你是為了賺錢?還是做自己?

一、如果你是為了賺錢
這無可厚非。流量變現、品牌合作、課程銷售、廣告打賞,這些已成為創作者的現實選項。
但也請記得:**這是一場跑不完的賽局。**演算法天天變,風格得常更新,數字起落牽動情緒,觀眾口味難測,變成了追風的人。
你可能會成功,但也可能在某天忽然懷疑:「我還記得最初的自己嗎?」
二、如果你是為了做自己
那你走的,是另一條路。不求紅、不求讚,甚至不一定期望被看見。
你寫作,是因為心中有話。
你畫圖,是因為靈感來了。
你拍片,是因為生活本身就是藝術。
你只是活在創作中,如實地,安靜地,自在地。
這條路走起來很慢,但走得久,就能見到真正自己。
三、其實,兩者不衝突,關鍵是「先後順序」
真正穩固的創作人生,常常是:
先做自己,再讓價值自然顯現。
不是不可以賺錢,而是不要被錢牽走了心。
不是不在意觀眾,而是不能讓觀眾定義你。
不是不追求成果,而是讓成果回應誠實的付出,而非算計。
四、一個1秒的修行提示:問自己一句話
每次按下「發佈」前,問:
「如果今天沒人看到這篇文章/影片,我還願意分享它嗎?」
若答案是肯定的,恭喜你——你站在自己靈魂的正中央。
這樣的你,無論結果如何,都是自由的。

以下我將觀察到的自媒體動機做個比較
自媒體七大動機類型
在探討創作初衷時,我們可以將自媒體創作者大致歸納為七種類型,每一類都有其獨特的動機與特性:
類型1:表達自我、分享觀點(約 20%)
- 核心動機:想被理解、真誠分享人生經驗與思考
- 在意流量:中度在意,盼望有人看見與共鳴
- 調整內容:會略為迎合觀眾期待,調整表達方式
- 互動需求:喜歡與讀者觀眾互動,回饋會帶來鼓舞
- 創作穩定性:中等,受情緒與回應影響
- 內在自主性:中等偏高,仍重視自我真實性
類型2:建立影響力與認同感(約 25%)
- 核心動機:希望被喜愛、打造個人品牌、成為圈內人
- 在意流量:高度在意,數據等同價值感
- 調整內容:會大量迎合大眾需求與風向
- 互動需求:非常重視,期待讚賞、關注與追隨
- 創作穩定性:高,因成功感與成就感驅動
- 內在自主性:中等,較受外界認可牽引
類型3:賺取收入或轉化商機(約 25%)
- 核心動機:流量變現、產品導流、合作廣告
- 在意流量:極高,直接關聯收入
- 調整內容:策略性強,內容依市場數據導向
- 互動需求:偏功能性,取決於商業效益
- 創作穩定性:高,只要利益穩定就能持續
- 內在自主性:偏低,受市場趨勢與績效驅動
類型4:傳遞理念、推廣信念(約 10%)
- 核心動機:以使命感推動理念或價值觀
- 在意流量:中度,希望理念能擴散出去
- 調整內容:會為了讓理念易懂而調整表達方式
- 互動需求:希望建立共鳴社群,尋志同道合者
- 創作穩定性:高,信念驅動,不易動搖
- 內在自主性:高,有堅定內在信仰支持
類型5:拓展人脈與機會(約 10%)
- 核心動機:增加曝光、創造合作、累積專業形象
- 在意流量:中度,在意品質大於數量
- 調整內容:會因業界與圈子風格做出適配調整
- 互動需求:希望被看見,但偏向專業交流
- 創作穩定性:中等偏高,與實際機會掛鉤
- 內在自主性:中等,視合作目標而調整彈性高
類型6:好玩、嘗鮮、興趣嘗試(約 8%)
- 核心動機:好奇、有趣、試試看而已
- 在意流量:低到中,看當下心情
- 調整內容:可能常變風格或隨性創作
- 互動需求:不特別重視,有也好、無也好
- 創作穩定性:低,不穩定,容易中斷或轉向
- 內在自主性:中等偏低,隨心所欲但不深耕
類型7:真正做自己、不在意流量(約 2%)
- 核心動機:單純為心靈滿足、修行、藝術或紀錄生活
- 在意流量:幾乎完全不在意
- 調整內容:不迎合,忠於自我本質
- 互動需求:不期待,甚至避免過多干擾
- 創作穩定性:非常穩定,自足性極高
- 內在自主性:極高,如山中孤松,無人亦自在

結語:不是做不做得起來,而是做得像不像自己
網紅會退潮,平台會轉換,演算法會消失,風口會轉移, 但你是誰,你的內在,才是不變的道場。
無論你屬於哪種創作類型,最重要的是認清自己的初衷。在這七種類型中,沒有絕對的對錯,只有更適合你的道路。
願你所做的一切,不為迎合,而為綻放。
願你寫的每一字、說的每一句, 都像是種在靈魂裡的蓮花,從泥而來,不染不著。
重要的是讓自己開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