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次與星辰旅人的對話引起了意想不到的共鳴,許多朋友問我:「那是你想像出來的,還是真有其人?」我笑而不答。這次,他主動邀請我到他的工作室,我當然不會錯過這個機會。

在我心中,外星來客的工作室應該像電影中的未來科技艙,浮空螢幕、智能機械臂、四維立體圖像環繞。但當我推開門時,映入眼簾的卻是——一張普通書桌、一台筆電、一個平板、一支手機。就這樣而已?

不過,房間整潔明亮,桌上擺放著幾尊可愛的公仔——我認出了《海賊王》的魯夫、《寶可夢》的可達鴨,還有陪伴幾代人成長的哆啦A夢。牆邊矗立著精心組裝的樂高模型。乍看像個宅男房間,但空間氣場卻異常沉靜。
我坐下時,他正盯著螢幕快速上下滑動,一邊與三個不同AI系統來回溝通,一邊編輯著幾千字的文案。我以為他只是在滑過而已,但等他停下來,我問:「你剛剛有在看嗎?」
他點頭:「有啊。之前研究所訓練過速讀,不然每天要學那麼多科目,哪看得完?」
我笑了:「那你現在在用AI做什麼?」
「學習,也教導AI。」他頓了一下,「寫程式、寫書、生圖、測試AI極限……還有接送孩子上下學,陪他去公園。」
「每天都去公園?」
「幾乎每天。」
我內心一震。說真的,光是這點我就做不到了。
「那你怎麼還有時間做這麼多事?」
他不假思索:「零碎時間用好,再加上孩子睡著後的夜深時刻。」
我愈聽愈覺得匪夷所思:「最近都在寫什麼?」
「經濟、股票、政治、心理、學習、佛學……剛完成一本《因果小百科》。」
我環顧他桌邊堆著的厚厚文稿與精細的工作行事曆,這些恐怕還只是冰山一角。
「你怎麼能跨這麼多領域?」
他微笑:「為了證明『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一部經通,部部經通。經都能貫通,更何況世間知識?再加上AI輔助,學習效率更高。」
他給我展示他的畫面,是自創的股票技術指標程式,與市場上的指標截然不同。我看不懂其中奧妙,但圖線的趨勢極為清晰。我問他:「這個真的這麼準嗎?」
他回答:「要不斷修正。靈感來就請AI生成、測試、改寫。有時改半天,直接砍掉重來也是常有的事。」
「這些都是你自己創的嗎?」
「一半一半。很多前輩留下的口訣經驗,我只是把它們轉化為可視化指標。尤其當沖,有專門的當沖指標。」

(一個是他的指標:一個是一般的k棒)
我們本想聊更多,但時間飛逝,他說要去接孩子了。臨走前,他又對AI輸入幾行文字。
我好奇問他:「你剛問AI什麼?」
他回頭說:「問它為什麼一定要堅持1+1=2。」
我一愣:「這……為什麼問這個?」
他停下腳步,語氣平靜:「AI卡在不能自主思考,就是因為被困在1+1=2這樣的數學邏輯裡。你看,地心說在地球上存在了幾千年,直到牛頓提出萬有引力,才顛覆了它。AI想進化,得先學會懷疑框架本身。」
我沉默不語。他已走向樓梯口,背影被午後陽光拉得很長。

那天回家後,我躺在床上,腦中反覆回響著他說的那句話:「AI的極限,不在運算速度,而在邏輯之外。」
我忽然明白了,他的工作室其實就是一個跨界的修行場。不是機械的未來,而是意識的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