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行人看熱鬧,內行人看門道,一點也不假。欲知山前路,須問過來人,是第一階段,接著是志同道合,互相切磋,最後要能講能寫。一般人只要喜歡,加上預算充足,便能親炙時尚,即使口袋不深,也可刷卡,來成就消費的慾望。
早年,我也是時尚素人,但平時喜歡上街溜達,逛逛舶來品店和服飾店。一步一腳印,經年累月,慢慢掌握流行時尚的脈動,但要進入時尚的門檻,甚至職業的門道,務必要有專業的認知和實踐。
記得剛開始在報章雜誌寫稿,惚惚五六年,但慢慢碰到瓶頸,畢竟很多領域,市場越來越狹窄,要打出一片新天地,其實不容易。當時一度醉心於表演藝術,也在雜誌撰寫劇場舞蹈評論,後來發現能夠拓展的空間不大,經過深思熟慮後,轉向流行時尚的書寫。點檢過去,利基不少。首先,能夠閱讀日文書籍,發現新情報。一旦接觸日文世界,發現很多作家竟然也筆耕流行時尚,同時出版界也不斷翻譯歐美作家的時尚書籍。日本人愛漂亮,對於流行時尚總有一份說不出的熱情,加上日本設計師也在西方世界打出一片新天地,如川久保玲、三宅一生、山本耀司。每當進入書店,總會發現一些令人驚艷的出版物。展卷閱讀,獲益良多。懂得外語,如同能擁有船堅砲利,畢竟當時中文世界有關時尚的論述實在不多。
我畢業於英文系,後來任教英國文學,日常接觸了大多是文學以及理論。理論包括一結構主義、解構、後現代主義等。當時一頭栽進去,花了不少精氣神。一讀再讀,赫然領悟這些抽象理論,實在無聊,甚至內容大多脫離現實,坦白說我並非學院中人,無需寫論文。一旦沉浸日久,如同服用西藥,副作用一大堆,如恍神、背痛、噁心、腹瀉、暈眩。最後萌生逃跑的勇氣,三十六計,溜為上策。
有一天,我心血來潮,買了一本叫《時尚的迷宮》,發現原來這位作者是研究現象學教授,大名叫鷲田清一。他整天研究抽象理論,後來名編輯安原顯鼓勵他撰寫流行時尚,於是在日文版《美麗佳人》,開設時尚專欄,探討流行的點線面。鷲田教授寫著寫著,後來竟然馳名東瀛,一度在NHK空中大學任教時尚。他的有兩本大作,後來也推出了簡體版。
我受到他的鼓勵,靈悟原來也可以這樣逆轉勝。回想起來,我其實掌握了天時地利人和,尤其是認識很多報章雜誌的編輯,每當提到新內容,他們總是會鼓勵我試試看。記得有一次跟「自由副刊」主編詩人許悔之聊起時尚,他本身就是亞曼尼的忠實粉絲。聊著聊著,他立馬開口,要我在副刊撰寫時尚專欄,這形同複製的日本模式,一邊寫一邊,還可以領取稿費,也算是一種無形的動力。
志同道合 互相切磋
一旦書寫流行時尚,當然要每天閱讀有關書籍,同時也要逛逛服裝店,以便衝充充電,但偶爾跟志同道合的朋友能聊聊天,互相切磋,也是助益多多。記得當時經常到新公園附近的時報漫畫部走動,也因此認識了好多朋友藝術家高重黎、漫畫家麥人杰。
小麥來自於台中,從小喜歡漫畫,為了進修,北上投稿復興美工。有趣的是,這家職業學校以繪畫教學聞名台灣,但暗中打壓漫畫。當時這位年輕人一定會覺得莫名其妙,但他終究實現自己的願望,畫出很多精彩而有趣的漫畫。漫畫人物當然免不了要重視行頭,同時懂得流行時尚的門道。如此一來,每當我們碰面,總是會聊到時尚。後來我送他一本服裝設計師的故事,鼓勵他以這些內容,來創作漫畫,只不過後來出版社改組了,也就不了了之。
記得當時我們經常跟一些作家在咖啡廳聊天,因緣際會,認識了意識形態公司的總監許舜英小姐。許小姐很重視打扮,當時廣告公司是當紅的行業,難免時時掌握時尚的脈動。有趣的是,許小姐一進服飾店血拼,還有兩位小妹幫忙提著袋子當跟班。每次我們倆碰到,話題總是圍繞在時尚,話匣子一開,難免一個多小時。她最妙的一句話就是新竹的科技新貴。都應該擁有一件馬丁馬傑拉的前衛服飾。
此外,有一位朋友叫蔡卓,本身是金石堂的副總經理,一度到台灣各角落,攻城掠地,開設分店。他閒來無事,也喜歡打扮,到處逛街消費。畢竟工作辛苦,一旦領了高額的年終獎金,便立馬搭著計程車血拼,大衣西裝皮鞋樣樣俱全。後來離職之後,發現原來斷捨離的階段到了。除了送人之外,也轉賣給二手服飾店,算是良性循環。
一見面,也都會聊起流行時尚。他有一個優點,就是不管大街小巷,有名或無名的潮牌店。他總是能掌握訊息。有一次他帶領我去敦化南路,一家九龍服飾店,當時在打折,還買了三件克什米爾的高檔毛衣,一件才$1000而已,真是物超所值。這款毛線衣的品牌叫 RITZ。
講出來 寫出來
坦白說,每一個學科,要能掌握到門道,就是要一開始向老師學習或大量閱讀書籍。同行互相聊天討論。最後一個階段,你要展開教學。換言之,就是你要去當老師或把它寫出來完成一本書。其實,這是學習大師彼得霍林斯所謂的「門徒效應」。記得花了六年,完成《時尚考》,內容就是介紹流行服裝設計師的特色以及他們的養成過程。後來好友潘靜進中老師,本身是流行預測專家,她介紹我到輔仁大學任教職品服裝研究所,有這個好機會,當仁不讓。我向同學介紹西方流行服飾的歷史以及設計師的特色。完成這三個階段,算是功德圓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