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財富自由,其實非常簡單,不外乎開源、節流,再用累積下來的本金,投入與大盤相當的指數化投資或比大盤報酬率更好的個股,達到長期投資,用錢滾錢的乘法理財,就能在不知不覺間,達到財富自由的目標。
巴菲特的雪球理論無人不知:「人生就像滾雪球,只要找到濕的雪,和很長的坡道,雪球就會越滾越大」,雪球是一個人的資產,濕的雪是投資報酬率,而長坡道指的是夠長的時間,要達到足以退休的龐大資產,需要提升投資報酬率或用夠長的時間讓複利發揮作用。
這篇文章,主要想談論如何用固定的薪水,透過節流存下60~70%的月薪,下方是我實驗3年的記帳方式,不需要犧牲生活品質,也不用每餐吃泡麵配吐司,更不用拿時間換金錢,大量兼職,就能簡單達成存錢的目標。出社會工作後,我很早就意識到,我是一個怎樣的人,每個人都會在工作上,找到安穩與挑戰的平衡,而我絕對是安穩大於挑戰,能盡量減少與人接觸、降低社交頻率、獨立完成工作,就是我對職場最大的期望,所以兜兜轉轉,在初出社會的3年內,換過3份工作,才終於照到落腳之處,明白自己真正想要的東西。
當有固定但不高的薪水後,每月堅持記帳,要達到存薪60%的目標,就需要找到合適的方法,參考了眾多理財書和文章,才找到適合的記帳方式,每年微調讓記帳更簡單明瞭。
剛開始記帳,我犯了一個每個人都可能會犯的錯,用流水帳的方式記錄,把每日早餐50元,午餐100元,點心30元,都鉅細靡遺的填上excel試算表,想當然爾,不只頁面混亂無法檢討花費,又常忘記記帳,就放棄了。
記帳的目的,不是要知道每餐吃什麼,而是要透過紀錄-->分類-->檢討-->減少需要,留下必要-->進而減少支出的過程,等到每月支出固定後,再來考慮每月的薪資分配,我使用60-30-10法則,大家可依自身狀況,任意調整。
Excel記帳
- 紀錄:紀下每個月的必要花費和非必要花費(詳細記錄),盡量簡潔,才有檢討的價值。
- 分類:依照食、衣、住、行、育、樂來分類
- 檢討:分辨哪些是不用會死的必要花費,哪些是衝動地想要花費
- 減少支出:減少想要的支出,列出想要物品的理由和排名,每月留下第一名

111/8 記帳表

114/4 記帳表
透過上方的兩個試算表,第一個是111/8的記帳方式,每筆花費流水帳紀錄,但雜亂無章,失去檢討的價值,幾個月就失敗了。而114/4是我最新的記帳表,我通常會在月初領現金5000元,並用同一張信用卡消費(賺回饋),能用信用卡的地方,就不用現金,所以每月只要有房租轉帳、現金支出和信用卡支出3筆資料,就能算出月花費,再透過右邊的非必要花費表,每月檢討,就能改善每月的消費習慣,不只能省錢又能盡情花費。
60-30-10月薪分配+多帳戶分類法(A.投資帳戶+B.緊急預備金帳戶+C.每月支出帳戶+D.年花費/出國帳戶)
- 60%儲蓄投資:每月薪水入帳,當天就把60%的金額移到A.投資帳戶,剩下的金額才能用來花費,不知不覺間,就能存下一筆錢,是我試過最好用的方式。
- 30%必要花費:留在薪轉帳戶裡的金額,就是C.每月支出帳戶,用來繳房租、電信費、三餐、交通費等必要支出。
- 10%想要花費:C.帳戶剩下的金額,會在月底時,轉入D.年花費/旅遊帳戶,主要支付每年的保險金、過年紅包、所得稅、一年一次的旅遊花費,當然C帳戶剩下的錢,也能成為旅遊的基金,透過省下的錢,選擇旅遊景點。
- B.緊急預備金帳戶:最後有一個B帳戶尚未提到,緊急預備金,顧名思義,就是在突然失去工作或家中發生生老病死等巨大變故時,需要馬上使用的現金,所以不能拿來投資,一般會保留6~12個月的月支出來當作緊急預備金,有鑑於我還年輕,父母也都做好退休規劃,所以我保留6個月的花費存入3年定存,透過複利滾存放在B帳戶裡,隨時可以提領。
以上的帳戶分類法,可以透過開立不同銀行帳戶,或使用有子帳戶功能的網銀,來達到分類的效果,目前僅有國泰銀、玉山銀、永豐、台新、一銀有子帳戶功能,可挑選有優惠利率,符合個人需求的銀行開戶。
透過每月持續的記帳,能慢慢釐清自己的個性,分辨必要和想要花費,也能找到自己的60-30-10月薪分配比例,和多帳戶分類法配合使用,能持之以恆的方法就是好方法。
我是一個極度怕麻煩又沒耐心的人,如果要耗費大量時間記帳整理,我就會放棄,方法太複雜我也不願意做,簡單來說就是任信。
記帳就是先開始之後,慢慢找出適合自己的方式,每年微調整,達到持之以恆的效果。
不要覺得記帳不重要,能賺到的錢不是錢,能存下的每一分錢,才是未來獲得自由的底氣,拿到財務自由門票,無論是否熱愛工作,可以先拿到退休門票,再工作一輩子,都是個人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