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我還是UI/UX小雛鳥的時候,曾經有過一個看似微小但實際上意義深遠的啟發時刻。
那天,我正在熟練地使用公司提供的素材庫 Envato Elements 挑選素材,為客戶製作設計稿。這次的業主希望在 Banner 上放上講師的形象照,像往常一樣,我放上了假圖、假文案,示意呈現整體的感覺和佈局。
然而,當我的總監看到設計稿時,他提出了一個我從未思考過的問題。
他笑著問:「為什麼都是歐美人的臉孔?」
我自然地回:「嗯?從圖庫裡找的。只是示意用的,這個位置會等客戶提供真的圖。」他沒再多說什麼,但這個問題卻一直在我腦中繞。
➤ 最初的困惑
起初,我感到疑惑。畢竟,這些只是假圖、假文案,目的只是展示設計的結構和風格,只要是穿著西裝商務人士,用什麼人種的臉孔有區別嗎?
在我的理解中,這些素材只是佔位符,最終會被真實內容替換掉。我帶著這個問題回去,重新審視了自己的設計稿。

確實,我選用的人像素材幾乎都是歐美臉孔。為什麼會這樣?我並非有意識地作出這個選擇,Envato、Unsplash…這些大平台歐美臉孔佔多數,很容易一開始就順手用這些素材,這似乎是一種無意識的行為模式。
➤ 改變與觀察
我試著將原本設計稿上的有歐美臉孔的圖片換成亞洲臉孔的圖片,並且接下來的幾個項目中,我也刻意開始使用亞洲面孔的素材。
漸漸地,我注意到了變化:設計看起來更加「接地氣」,更貼近我們主要面向的台灣市場和用戶群體。

有趣的是,客戶的反應也有所不同。他們似乎能更快地將設計與其產品願景聯繫起來,討論也變得更加具體和深入,對網站的理解跟設計接受度也有提升,以下是我的作品。
➤ 代表性與認同感
沒想到,只是將尋找素材的方向稍做調整,放進設計裡整體就能更貼近情境。
我意識到,即使是所謂的「假圖」,也承載著信息和情感,當目標用戶在界面中看到與自己相似的面孔時,會產生更強的親近感和認同感。
這不僅僅是視覺上的連結,更是一種「這個產品是為我設計的」的心理暗示。
不同文化下的人們有著不同的表情、姿態和互動方式。使用與目標市場文化相符的素材,能更準確地傳達產品的使用場景和情感訴求。
➤ 我的素材盲點
這次經歷讓我發現了自己的「素材盲點」。
在瀏覽 Envato Elements 時,我總是不自覺地被那些視覺上更吸引人的素材吸引,而確實,平台上的歐美面孔素材往往拍攝得更專業,選擇也更多樣。
但當我開始有意識地尋找亞洲面孔素材時,也發現了許多優質選項,它們只是被淹沒在龐大的素材庫中,需要更有針對性地搜索。
這讓我學會了用不同的關鍵詞和篩選方式來尋找更符合目標用戶的素材。
➤ 假圖教會我的真事
我發現,自己的設計節奏也悄悄改變了。
挑選素材不再是快速地隨手抓取,而是會多想一步:「這個人像,能讓我的使用者有共鳴嗎?」這看似小小的工作習慣調整,讓我的設計效率提高了不少,提案更順利了,客戶也更容易看懂我要表達的畫面。
現在每次看到設計稿中的「假圖」,我都會想起那天被總監問的問題背後的意義。
所謂的「假圖」其實並不「假」,那些我們以為只是過場用的細節,也在說話,可能與傳達出的設計意圖和情感息息相關,以及能否塑造用戶對產品的第一印象。
這個經歷也讓我意識到,主流素材庫中的「美感標準」,如果我們不主動覺察,它就會默默地影響我們的選擇,甚至影響我們如何看待「設計的美」和「用戶的樣子」。
身為設計師,我很願意多花一點時間,去找更貼近目標用戶的素材,甚至在必要時自己創建,下次可以跟你們分享我常用的素材關鍵字!
結語
除了好看的畫面,人像、色彩、字體、場景,每一個看似無關緊要的選擇,都會在不知不覺中,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產品與用戶之間的關係。
這是一個又一個能被看見、被理解的「設計對話」。
- 喜歡我的文章可以在底下留言跟我聊聊。
- 如果不介意我的碎碎念,歡迎常常光顧「設計畫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