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小魚還沒上幼稚園小班的時候。
她雖年紀小,卻已經是個伶牙俐齒、句句有回應的小孩。那天不知道爸比和她在為了什麼事起了爭執,爸比語氣一重,她也毫不示弱地頂嘴回去。
情緒在空氣中迅速升高,爸比氣得轉身重重地捶了牆壁好幾下。
我嚇了一跳,也心疼地看著這對父女間緊繃的情緒。
我沒有責備,只是平靜但堅定地對爸比說:「你再怎麼生氣,都不能捶牆壁。因為這樣的身教會讓小魚和大魚以為生氣就是可以去捶牆、去傷害自己,久了也可能變成一種自殘行為。」
爸比聽了,沉默了一會兒,點點頭:「妳說得對,我真的沒想那麼多。」
從那天之後,他再也沒有用這樣的方式表達情緒。
我們現在都忘了當初到底是在吵什麼,畢竟孩子小時候的紛爭總是來得快、去得也快。但我始終記得那個畫面:一個大人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會被模仿,並選擇放下錯誤的情緒反應、願意為孩子而改變。
—
教養從來不只是孩子的課題。
每一次衝突、每一場情緒風暴,其實都藏著一個提醒,我們也還在學。
我們學著在生氣時找到不傷人的出口;學著用行為傳遞「什麼才是負責任的表達方式」;也學著即使在情緒中,仍能成為孩子可以依靠的大人。
而孩子,其實一直都在看。他們從我們的語氣、舉動,甚至沉默裡,一點一滴學著怎對面對自己的情緒,怎麼與人相處。
我們一起學習,一起修正,一起成為彼此的榜樣。
—— 予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