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晚上,準備下樓吃宵夜前,小魚走向正在電腦桌前做報告的大魚,從背後拍了她一下。
是要叫她下樓吃宵夜,但可能太急,力道沒拿捏好。
下一秒,大魚猛地轉身,臉色超兇、聲音超大地「喔!」了一聲,
神情整個像是被突然襲擊了一樣。
我站在旁邊,看見了一個很微妙的瞬間:
小魚原本其實有點想道歉的樣子,但看到姐姐臉色那麼臭,
她整個人也愣住了,什麼都沒說。
幾秒後,大魚才出聲:「你嚇到我了,你知道嗎?」
語氣仍然不太好,但我知道,她願意說出來,就是在給對方一個理解的機會。
小魚沒回話,她可能真的嚇到了,也不知道該怎麼回。
我出聲介入。不是為了評斷誰對誰錯,而是幫兩人「翻譯心裡的話」。
我跟大魚說:「我相信妹妹不是故意的,她是要叫妳吃宵夜啦。妳剛剛的反應很大,可能也讓她嚇到,原本想說的對不起就卡住了。」
我又補了一句:「妳們知道我為什麼會知道這種感覺嗎?因為我上次跟你爸比開玩笑,他沒接住,我也覺得沒台階下。」
她們都看著我,氣氛有點軟下來了。
我轉向小魚說:「那妳知道下次力道要控制對吧?還有 跟姐姐說聲對不起吧。」
小魚點點頭,看著大魚,很誠懇地說:「大魚,對不起。」
她們倆對看一下後就笑了。
我也笑著說:「好啦,下樓吃宵夜啦。」
⸻
有些道歉,不是因為做錯了什麼大事,
而是因為我們需要一個方式,讓對方知道:「我沒有惡意,我想靠近你。」
有些原諒,也不是因為氣立刻消了,
而是我們在彼此的真誠裡,看見了對方也正在學習、調整、靠近。
這就是我在陪孩子成長的路上,也一點一滴在練習的事。
—— 予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