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法師菁華開示 - 幾分真誠,得幾分受用

更新 發佈閱讀 3 分鐘


那世尊當年在世,教學四十九年,無不是以此為根本,你什麼時候有條件接受如來的教誨?也就是說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你什麼時候有資格聽?就是菩提心。你具足了直心、深心、大悲心,你就能解如來真實義。在中國我們近代的印光大師,遠的不說,說近的。印光大師告訴我們,你讀經,聽教,佛法裡面上課叫聽教,教是什麼?教訓,聽教。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二分誠敬得二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一點都不假。


所以一個老師在課堂上上課,眾多的學生,我在台中參加李老師的經學班,這個班的人不多,只有二十幾個人,不到三十個人。我們上班的教室,比我們這個攝影棚還小,大概只有一半大。你看同樣老師在上課,這二十個同學,受益各各不相同。有的人能記住,有相當深度的理解,有一些人,他能記得一半,理解力也差一點,還有少數人,聽了記不住,不懂得老師講的是什麼意思。這一種現象,每堂課都有。


  其實就是以世間學校來說,同一個班級,一個老師大概教四五十個人,學生程度不齊。考試的時候,前幾名的程度,前十名跟最後十名,就有很大的差別。什麼原因?就是印祖所說的,他有幾分真誠,他能得幾分受用。這個地方,大師們講得非常好,解與信心,關係非常密切。我們首先第一個,對自己有沒有信心?這頭一個條件。對自己沒有信心,佛菩薩來教你,你也得不到受用。所以佛家講信,跟一般宗教不一樣,一般宗教第一個要信神,佛法第一個要信自己,第二個呢?才是信佛,要信老師。


第三個要信課程,對課程沒有懷疑,對老師沒有懷疑,具足誠敬,這叫師資道合。這樣的教學,老師跟學生同時得利益。老師能夠深解,學生也能深解,教學才有樂趣。這樣的緣分,非常不容易得到,不是到處能見得到的。所以一個好學生,親近善知識,諺語所謂「可遇不可求」,你到哪裡去一個善知識?哪有那麼容易?古人所謂千里尋師,可是反過來,老師要找一個好學生,可以傳授他一生所學的,比學生找老師更困難。哪一個好老師,不希望有幾個好的學生,能把他自己的道學傳下去,後繼有人。


◎慧林 部落格:

https://heartlaw.pixnet.net/blog/listall/1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慧林無畏.金剛安樂
7會員
769內容數
歸依自心三寶: 佛者,覺也。法者,正也。僧者,淨也。
2025/06/05
修行要建立信解,才能避免盲修瞎練。學習佛法,從認識自己的心開始,直指內心障礙。瞭解緣起性空,並透過聞思修證教理行果,達到信解行證。過程中,應不斷學習,提升境界,並從失敗中領悟。 最終目標是明心見性。
Thumbnail
2025/06/05
修行要建立信解,才能避免盲修瞎練。學習佛法,從認識自己的心開始,直指內心障礙。瞭解緣起性空,並透過聞思修證教理行果,達到信解行證。過程中,應不斷學習,提升境界,並從失敗中領悟。 最終目標是明心見性。
Thumbnail
2025/06/04
簡介: 〈心經〉:「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五蘊不空,苦難重重。不明白什麼是「觀自在」,就不能破迷除妄,真正 地清淨自在。試著問問自己,還有什麼放不下?若能放下,障礙就沒有了,本 自具足的自性、佛性、德性、寶藏通通都彰顯了。這樣的人生,才是光明通達的大自在!
Thumbnail
2025/06/04
簡介: 〈心經〉:「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五蘊不空,苦難重重。不明白什麼是「觀自在」,就不能破迷除妄,真正 地清淨自在。試著問問自己,還有什麼放不下?若能放下,障礙就沒有了,本 自具足的自性、佛性、德性、寶藏通通都彰顯了。這樣的人生,才是光明通達的大自在!
Thumbnail
2025/06/03
四十多年前我在佛光山教書,佛光山的長工,佛光山的工程是從來沒有停止過的,專門有做工的人,一輩子在山上做工的,長工。將軍鄉的人,跟佛光山隔壁,佛光山是大樹鄉,隔壁是將軍鄉,這個工人是家住在將軍鄉。鄰居老太太念佛三年,站著往生,他親眼看到的。他給我們講這個故事是一年前的事情,大家都知道
Thumbnail
2025/06/03
四十多年前我在佛光山教書,佛光山的長工,佛光山的工程是從來沒有停止過的,專門有做工的人,一輩子在山上做工的,長工。將軍鄉的人,跟佛光山隔壁,佛光山是大樹鄉,隔壁是將軍鄉,這個工人是家住在將軍鄉。鄰居老太太念佛三年,站著往生,他親眼看到的。他給我們講這個故事是一年前的事情,大家都知道
Thumbnail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