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是不錯啦!阿湯哥真的很拚~」
看完《不可能的任務:最終清算》的觀感是“好拚”,但實在難有“感動”。它確實是電影院救星,但很遺憾這跨時代鉅作的劇情不甚飽滿。

動作片第一把交椅 拼命湯郎
▋不可能的任務劇情6大敗筆
1-主角CP感火花不足
伊爾莎絕對是系列作中最符合伊森杭特的對象,能在任務過程有一席之地,也能同理被出賣的感受,有自我保護的能力、柔中帶剛的特質也與伊森相稱。在第6集全面瓦解中茱莉亞慎重的交棒給伊爾莎,再下一集伊爾莎竟直接下線。
而扒手葛蕾絲的背景單薄、也缺乏行為動機和背景描述,哪怕是多一點內心話、背景描述也好,這樣的配對讓人不是很在乎她和伊森是否修成正果。BTW,反派蓋布瑞硬性置入的宿敵背景,還比女主角多。

很想說浪漫 但感受有限
2-如直銷般的情懷置入
電影不斷釋出某個角色、其實是前作角色的關係人,當初的兔腳其實是什麼,更找回基特里奇和威廉唐洛。可惜這樣的劇本操作直接而淺薄,缺乏充足的鋪陳與必需性,對劇情與要角之間的情感也毫無干係。過多的過往置入與說明,不但沒有升起懷念之感,反而拖慢了劇情的節奏、甚至讓主線任務開始碎片化起來。
性格保守謹慎、識人能力鮮明的參謀-布蘭特,偏偏在AI導致資訊混亂的世界或許會起到關鍵作用,可惜依然神隱。

沒有布蘭特神抓,就沒有後面5678集喔

威廉被召喚回主線任務 對劇情的幫助?
3-反派失能與末日感缺乏
一個經過塑造、又威脅性又有說服力的反派,能夠激化主角更多層面的反應。他可以囂張、殘忍、臥底騙人令人恨的牙癢癢,也可以幽默機智,如同漢尼拔般久久不忘。但是最終張的AI和蓋布瑞卻單薄又令人不耐,AI的威脅性淪為文字表達、沒有讓人看到社會動盪不安,而蓋布瑞曾殺害伊森的密友、導致他加入MIF...這個設定來的突然又毫無鋪陳,不似《復仇者聯盟》中的薩諾斯那般形象,先塑造一個強大的威脅、隱隱靠近,經過籌謀後發難。編導了後面好幾集的克里斯多福麥奎里顯然是臨時抱佛腳,沒有先行在劇本埋下伏筆、製造可擴充性與懸念。

蓋布瑞多次放水讓劇情能往下拍
也正因為反派的失能與搞笑,無法拉起劇情的張力與期待,更難以藉此展現任務的艱困,咱們神算AI和使徒蓋布瑞,竟然以為一把小刀插腹部就可以解決掉有叛變可能的夥伴。
4-複雜化的邏輯與解釋橋段
在上一部那宛若圓桌會議般、輪番進行解釋性對話,就有種不協調之感,很可惜那種感覺延續到了續作。雖然從總統與各部長、航空母艦艦長、潛艦艦長,看似宏偉的職稱與排場確實稍稍拉高了本作的任務格局,將解決國際衝突的任務、升格成了全球末日。

除了從局長升總統的艾瑞卡 其他人臉只有陌生
但毒藥丸的設定與原始碼、兔腳,再到末日庫與隨身碟,一個造成全球災難的AI竟然就一步步走入了預先設立好的監牢。其實AI引發世界級的災難、國際核武衝突是個相當大的議題與格局,但電影受限於時長而編導選用了這個設定,卻難以給予充分的時間空間去描繪,讓觀眾感受到世界的變遷與反派威脅性,只在幾場戲中的解釋對話讓觀眾硬吃「懶人包」,再加上自從麥奎里執導後出現“多方勢力”陣營,大大複雜化劇情和邏輯,過多的人物關係也沖淡了核心團隊的舞台面積。
5-配角扁平與團隊感不足
延續上一個問題,正因為劇情與勢力的複雜化,在先前可貴的“團隊感”單薄了許多。以第4集為例,能看到善用外貌當武器的女特務、能打但嘮叨又神經質的參謀,時常引人發笑偶爾犯傻的IT、還有個會罵髒話但有勇有謀的隊長。
但在最後的全球災難中,IMF淪為了主角的個人特技秀,其他人像是搬運工或NPC般的角色,戴格斯探員彷彿隱形人的存在,和威廉夫婦不明所以地被硬拉到末日庫拆倒數計時炸彈。工具性的使用之下,完全無法感受配角的獨立性格能帶來劇情張力的可能。


我至今無法回憶起黑人探員戴格斯的存在意義
6-神性的塑造之下缺乏帶入感
延續上一題,伊森杭特本質上是人,會驚慌悲傷、會犯錯大意。我回想起電影惡靈古堡系列中,擁有光環的主角艾莉絲,她給人的真實感不如配角吉兒和克萊兒——那些擁有真實人類情感的角色。神話過頭的主角帶來距離感,而超乎常理的艱險場面好像是在告訴我:「伊森正在做不可能的事,但別擔心!他一定會成功。」因此難以發自內心的替角色擔憂與緊張。

潛海段落帶來幽閉感 但也少了諜報動作片的驚險刺激
▋影評《不可能的任務:最終清算》
➤高水平的遺憾告別之作
當我得知阿湯哥表示這是最後一集時仍感到非常遺憾,缺點不少,是因為我們習慣了用最高標準去看待,不可能系列無論在動作場面、音樂都已植入大眾腦海,每過幾年我就會想說「欸~好像該有下一集了吧?」看著角色們逐漸老去的容顏,自己也從爬行的幼兒到出社會的社畜,挑一個大銀幕、慎重專注的觀影不只是對阿湯哥的尊重,也是在對自己的青春道別。
最終清算毫無疑問擁有上乘的感官體驗,不但帶來了久違的大場面,大規模的製作與幕後花絮更讓人肅然起敬。但是從特技場面作為核心、再向外去構思劇本的作法,難以在劇情上給予我一個滿足的收尾,已經經歷這麼多了,這些隱藏在人群中的無名英雄們,是否該給他們一個歸處了呢?我印象中派瑞絲在末日庫摟著重傷的班吉時,她手指在他赤裸的胸膛畫了幾下,就一直期待他們會有額外的發展。可惜最後是一個很官方式的互視收尾。
另外,在末日庫外面那場戲更是怪到不行,三方人馬混戰,緊接著是再次“有一個計時炸彈、但拆蛋人會來不及逃生”的設定,我當時真是不敢相信...在同一集中這可以用兩次。然後又莫名的拿掉威脅了?這段似乎只是為了合理化將team分成兩邊各自完成任務,雙重降落傘也彷若放羊的孩子般,很不慎重地將危機收回。

➤特技+實拍=票房?
要10億美元才能回本的最終清算,看來還是難以回本,想用超規格製作將觀眾拉回電影院的心態值得我買票進場,但在現在的環境下...一個說好說滿的劇本,是否也會讓人想第一手嘗鮮、跟朋友一起討論呢?阿湯哥的特技執著讓“本來就會買票”的我選擇巨幕觀影、但稀薄的劇情卻難有二刷的動力。影業投資失利、會讓之後的製作規模更為緊縮、難以放膽投入,不可能的任務象徵一個時代的終結,“夢想與挑戰”恐怕之後難以在實拍呈現,取而代之的是劇情、IP與後期效果。
我有時覺得,湯姆克魯斯知道自己就是伊森杭特本人,不顧一切地往前衝、想抓住那微小又驚險的成功性,但也似乎少了看清局勢、或是可以拉住他一把的人。


講這麼多,我還是給不可能的任務:最終清算高度評價,單論大場面是值回票價的!看完巨幕後我會再體驗4DX分享,畢竟最後一次了別省這個錢了吧。
希望在另一個世界的故事,伊森杭特不再是瘋了般冒險前衝的特工,他或許是教官或是顧問的、擁有自己的家庭,看著這個美好的世界並享受著,能將某種精神延續給IMF的新成員、也延續給每一個我們。
Goodbye Ethan, thank you very much.
4DX體驗心得請至:
用“4DX”告別伊森杭特—《不可能的任務》終章的動感體驗與哀思
追蹤我的臉書吧🙏 https://www.facebook.com/dochi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