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網路充斥著造假與抄襲資訊?設計一個賽局環境:
- A與B都是想要獲得新交易策略的交易者。
- A與B皆在同一能看到對方發表的平台,且皆發表其策略。
- A與B都可以抄襲對方的策略企圖獲利。
設定規則:
- 抄襲者會獲得+10分。
- 被抄襲者獲得-10分。
於Excel建立以下的表格,列出所有結果:
局數 A抄襲 B抄襲 A分 B分 整體
1 Y Y
2 Y N
3 N Y
4 N N
以IF()算出A,B在單局賽局的損益。
A分=IF(A抄襲="Y",10,0)+IF(B抄襲="Y",-10,0)
B分=IF(A抄襲="Y",-10,0)+IF(B抄襲="Y",10,0)
整體=A分+B分
即可得到以下的賽局結果:
局數 A抄襲 B抄襲 A分 B分 整體
1 Y Y 0 0 0
2 Y N 10 -10 0
3 N Y -10 10 0
4 N N 0 0 0
也就是說:
- 雖然對A,B來說,直接抄別人策略是最簡單不勞而獲的方法,但A,B兩人皆因自利抄襲對方,反而連自己都不會得到利益,因為抄襲與被抄襲的損益抵銷。
- 而顧慮自己策略會被抄襲下,不會發表策略,同樣也不會有任何損益。
- 整體而言,分享或不分享僅僅是一種抄襲下的分配結果,分享本身不會有雙贏局面。
我們再模擬一種情境,A發現自己的成果被抄了很不爽,他決定往後都發表造假資訊。其他條件不變,A,B依舊可以抄襲對方策略成果。
規則:
- 不抄襲者不會獲得損益,得分0
- 抄襲且對方沒造假,+10分
- 抄襲且對方造假,-10分
此賽局的資料結構為:
局數 A抄襲 A造假 B抄襲 B造假 A分 B分 整體
1 Y Y Y N 10 -10 0
2 Y Y N N 10 0 10
3 N Y Y N 0 -10 -10
4 N Y N N 0 0 0
以IFS()建立規則:
A分=IFS(A抄襲="N",0,AND(A抄襲="Y",B造假="Y"),-10,AND(A抄襲="Y",B造假="N"),10)
B分=IFS(B抄襲="N",0,AND(B抄襲="Y",A造假="Y"),-10,AND(B抄襲="Y",A造假="N"),10)
以這個新的賽局來說,A可以輕易地藉由提供造假資訊讓B抄襲反而不利,而他依舊可以從B抄襲策略獲利。被害到的B也不爽了,他也決定這樣做,故變成以下的賽局:
局數 A抄襲 B抄襲 A造假 B造假 A分 B分 整體
1 Y Y Y Y
2 Y Y Y N
3 Y Y N Y
4 Y Y N N
5 Y N Y Y
6 Y N Y N
7 Y N N Y
8 Y N N N
9 N Y Y Y
10 N Y Y N
11 N Y N Y
12 N Y N N
13 N N Y Y
14 N N Y N
15 N N N Y
16 N N N N
以COUNTIF()來抓取發生特定整體分數的頻率,匯出長條圖:

又是一個熟悉的鐘形曲線分布,為何會這樣呢?
- 期望值無利可圖:由於你抄襲可能得到錯誤資訊,就以半假半真的50%作為機率,那麼期望值為(0.5 * 10) + (0.5 * -10)=0,即長期而言你在網路上想抄別人的策略,並不會讓你獲益。
- 不抄襲在這規則不會被騙,但也無法獲利,同樣為0。
理想上唯一一個20的雙贏局面,是A,B皆抄別人且皆沒造假,故雙方都有得利。但基於被抄襲的不滿,以及造假的確會藉由給抄襲者不利而讓自己有利,故實際上反而會走向雙方都造假最後-20的情境。例如你現在很常見的"股票討論群組"、PTT股票板的大型討論區、以及眾多利用不充分資訊來誤導的說法與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