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是神魔小説《封神榜》中的靈童,成為少年戰神,其戰鬥精神破表,因為他是靈珠轉世人間。
什麼是靈珠?
靈珠是一種寶物,採天地之靈氣與日月的精華,成為人間的天靈地寶。
其實靈珠就是靈。
靈來自宇宙。
宇宙首先要有神與道。
神與道的工作在創造出「靈」。
「靈」是宇宙的天使,替宇宙打天下而創生宇宙萬物。
宇宙萬物的精華是人,人由靈與肉所構成。
因此,這個哪吒的轉世過程被稱為「靈珠轉世」。
靈,就是靈魂,具有靈活、靈感、靈性、靈動、靈氣⋯等的屬性,代表高貴而神秘、優雅又靈敏的一種存在。
靈,與「零」同源,後來各自獨立而分化。
靈,甲骨文寫作「霝」,字形是「雨+兩個口」:
1雨:求雨,即巫師在求雨。
2兩個口:是巫師在口唸禱詞。
合起來就是巫師口中唸咒祈禱下雨。
金文中也有「靈」這個字,在〈庚壺〉之中就有一個「靈」字,字形是「示+霝」,意思還是巫師在祈雨,口中唸唸有詞。
〈庚壺〉是春秋戰國時代齊國的歷史記錄,寫齊莊公(公元前553一公元前548)時的故事,叫做〈庚壺銘〉,大約在公元前552年,時代已久遠。
其銘文共計 172字,講述的是齊國外交、思想家晏嬰(前578年—前500年)的父親,是齊國大臣晏弱(前635年—前556年)因功受賞的情形。
晏弱被稱為晏桓子,也被稱爲「冉子」。
台灣考古學家張光遠為〈庚壺銘〉做了一個考證,書名為《春秋晚期齊莊公時庚壺考》,1982出版,全書35頁。
意思是〈庚壺銘〉是在齊莊公時所作。
台灣考古學家張政烺繼續作《庚壺釋文》(刊於《出土文獻研究》,文物出版社1986年版)。
張政烺根據銘文內容考定出,其中所謂的「冉子」就是《春秋》之中所提到的「晏弱」。
大陸學者晏曉斐作《關於晏氏源流的探討》有談到《庚〈庚壺〉,其中說:「孫敬明先生《讀兩周金文札記》中說:『清代出土文物“春秋時期的《庚壺》其中有一人名作‘冉子’,台灣張光遠、張政烺先生認為文獻中的‘晏弱’,即晏桓子。再即宋代出土於臨淄的《叔夷鐘》,孫敬明先生認為《叔夷鐘》中的‘叔夷’應該是晏弱”。據此,我們可以看出,《庚壺》中的‘冉子’,叔夷鐘裡面的‘叔夷’,是同一個人。晏弱(公元前571年晏弱在東陽築城來逼迫萊國,公元前567年滅萊國。見《左傳》),滅萊國有功,受齊靈公獎賞。』」
孫敬明(1970年4月)。
金文中的「靈」,還有兩種:
1 「霝 +示」:有的金文加上「示」,「示」,表示是祭祀,代表用祭祀來求雨。
2「霝+龠」:有的金文加上「龠」;「龠」代表樂器,這個祈雨儀式要用樂器來奏樂獻祭。
篆文的「靈」字形也有兩個:
1「霝+玉」,其意思是:
(1 )霝:是求雨。
(2)玉:這有兩解:
1)玉:即玉石。用玉求雨。
2)王:「玉」其實是「王」,講的是神。
合在一起是:降神求雨。
2「霝+巫」,其意思是:
(1)霝:求雨。
(2)巫:巫師。
合在一起就是巫師求雨。
「靈」反而成為「霝」的異體字。
清代文字學家段玉裁(1735年—1815年10月10日)的《段注》裡《說文‧玉部》中說:「𩆜,巫也。以玉事神。从玉、霝聲。靈,𩆜或从巫。」
原來靈是用玉來事神的巫師,巫師常以玉來祭祀神。
巫,可以通神,這巫往往是女巫。𩆜,本來的意思就是指以玉降神的女巫。
戰國文字中的「𩆜」,字形也是「霝+玉」,從玉、霝聲。
秦公大墓石磬中的「靈」,字形是「霝+龍」。
靈,跟靈性有關,來自宇宙的靈性。
宇宙是大靈。
哪吒就是靈珠轉世,並不是普通人,降生在李靖與殷夫人家。
殷夫人懷孕哪吒共花了三年六個月,生下來卻是一顆肉球,嚇壞所有的人,包括他的父母。
哪吒的爸爸叫做李靖(571年—649年7月2日),本是唐代名將,現在在故事中是陳塘關的總兵,並非達官貴族,因此,李靖認為哪吒是神仙轉世,他說:「有神仙會來到我家,做我李靖的孩子,定是妖怪無疑!」
李總兵的疑慮揮之不去,於是拔劍揮向這個哪吒肉球,眾人驚聲尖叫,剎那間,肉球裂成兩半,殷夫人嚇死了。
幸虧這肉球中蹦出了一個男嬰,手戴金剛鐲、腰纏紅綾絲,而且還立刻長大成為一個仙氣逼人的小孩,就是哪吒三太子,被稱為「靈珠子」。
世人卻不知,誤以為哪吒是「魔丸子」,說他是「魔童轉世」,其實他才是靈性的代言人。
黃振輝/2025.5.28.